來源:光明日報
2023-03-21 09:53:03
原標題:為什么孩子長大后不心疼你了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什么孩子長大后不心疼你了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隨想】
和一位朋友聊天,說到她上初中的女兒,朋友一臉無奈。她說有次女兒想吃紅燒肉,她便冒著大雨去菜市場買食材。買回來后生怕耽誤時間,淋濕的頭發都沒來得及擦,就著急忙慌地下廚。做紅燒肉需要時間,但女兒等得不耐煩,站在廚房門口連聲抱怨:“你怎么這么慢啊,我都快餓死了。”朋友雖然有些難過,但還是回答女兒:“再等會,馬上就好。”
吃飯的時候,朋友覺得紅燒肉做得不錯,就多吃了兩口。沒想到女兒直接將盤子端到自己面前,雙手護住并一臉嚴肅地說:“你不能再吃了,這是我的。”
那一刻,朋友的心像針扎般難受。她濕漉漉的頭發、忙前忙后的身影,女兒好像通通沒看見。她有些想不通,那個小時候摟著媽媽撒嬌,說永遠愛媽媽、長大要給媽媽買好多好多東西的小寶貝,怎么長大后,突然就不心疼媽媽了呢?
是啊,為什么孩子長大后不心疼你了?
有調查顯示,27.8%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爸爸媽媽喜歡什么;33.3%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很多孩子把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看作理所應當,卻很難體會到父母養育的艱辛。
為什么孩子長大后不心疼你了?其實,從對他們做這三件事開始,你就錯了。
一是習慣“聽令”于孩子。“爸爸,我渴,給我拿水。”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倒水確實有困難,我們也就幫忙做了。可孩子慢慢長大,這樣的命令卻越來越多了:爸爸,給我拿鞋;媽媽,我沒有筷子,給我拿一雙;爸爸,把這本書放回去……這時候,是否還應大包大攬幫到底?須知,當孩子所有的“命令”都能得到積極響應,他們便易于形成隨意命令別人的習慣。
二是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出生后,父母往往會自覺地將自己的需求擱置起來,優先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即便孩子長大了,我們也很難意識到,他的有些需求是過分的。比如爺爺想看會兒電視,但孫子要看另一個頻道,爺爺就得讓步;孩子想吃什么,哪怕繞再遠的路、跑好幾個地方,爸爸也得辦到;孩子提要求,爸媽覺得不合理不同意,孩子一發脾氣,家人馬上答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覺得所有人都得讓步于他。
三是很少鼓勵孩子分享。“爸爸,這個蘋果真甜,您也嘗嘗呀!”“不,爸爸不吃,你都吃了吧。”“媽媽,大蝦真是太好吃啦,您怎么不吃啊?”“你喜歡就都給你,媽媽吃別的……”出于疼愛,父母總是以孩子為中心,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把他們當作“王子”“公主”呵護照顧。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慢慢地,他也就不懂得心疼父母了。
6歲前的孩子思維能力有限,難以理解因果聯系,所以常會以自我為中心,看不到別人的需求。這是其發育特點,并不是真的“自私”。但如果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不著意引導孩子去體會別人的感受、看到他人的存在,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自我”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所以,養育孩子時,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視同仁。當孩子到了兩歲左右,我們就不能再把他當成小嬰兒看待了。家里的吃穿用度應一視同仁,比如吃的,大家都可以吃,而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吃,或者孩子吃剩了大人才吃。當孩子發現自己在家里和其他人的待遇一樣時,就會慢慢消除“自我中心”意識。
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的很多要求其實是不合理的,對此要堅定地拒絕。比如,孩子想吃某樣零食,但外面下大雨,我們不便出門,就應該和他耐心溝通,下次再買。而不是他哭一哭鬧一鬧,我們就心軟,即使跑遍全城也要給他買到。當孩子的無理要求被一次次明確拒絕,并且被告知拒絕的原因后,他就能漸漸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去理解他人了。
一起做家務。從小做家務的孩子,不僅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手的精細動作,還能在勞動中明白自己也是家的一分子,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報。而且,能為家庭作貢獻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更高,也更愿意去體諒別人、幫助他人。
多分享。如今生活物資豐富,孩子缺少謙讓的機會。我們除了在家要引導孩子多分享,在外也要鼓勵他與別的小朋友多交換玩具、一起吃零食,體驗分享的快樂與滿足。
(作者:譚青,系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