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10-28 08:59:10
原標題:從海河到黃河三角洲(遺產小道·海岸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從海河到黃河三角洲(遺產小道·海岸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線性的景觀
“如果沿著中國的海岸走上一次,以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理念去看‘陸海之間’,還有當下的社會可持續發展,您建議在哪兒停留?”這是我們報社的編輯向10余位不同領域專家提出的一個共同問題。
自然資源和地理分布是理解海洋、岸線和海岸帶的基礎。無論是交錯分布的平原海岸、基巖海岸,還是分布于我國熱帶、亞熱帶海域的生物海岸,遍布的濕地都是海岸線上最直觀又具特色的地理景觀。
“去看濱海濕地!”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左平列出了長長的濕地名單——從遼寧的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廣西北侖河口。包含了濱海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離岸海島尤其是諸多河口三角洲?!啊可匠陨?,靠海吃海’。早期的海岸帶居民逐海而居,潮間帶豐富的海洋生物成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左平的研究領域是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下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過程?!笆艹毕饔糜绊?,濱海濕地具有明顯的時空特征,于是古人把白天海水漲落稱‘潮’,夜間漲落叫‘汐’。潮汐造就了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其中棲息著品種繁多的生物?!弊笃秸J為濱海濕地與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息息相關,尤其在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中,觀察和記錄濱海濕地演變,是人類認知海洋、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踐的重要平臺。
中國海岸線也可以理解為一條候鳥遷徙路線。進入2024年春季,申遺中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5處提名地,已能看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曙光。鳥類遷徙成為熱門話題,帶動沿線的觀鳥、科普、公益救助等文化活動日趨活躍?!霸趬延^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候鳥經停地多與濱海濕地相關?!遍L期追蹤鳥類遷徙的研究者提供的名單,與濕地專家有很高的重合度?!傍喚G江口、蛇島—老鐵山、遼河口、秦皇島、黃河口、長島、鹽城黃海濕地、長江口、閩江河口、珠江口等都是‘鳥類機場’也是觀鳥勝地?!表f榮華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與人類》雜志編輯部主任、自然科普專家。他建議依候鳥遷徙規律去看我國的海岸帶:“每年有上千萬只候鳥飛經我國沿海,停留補充能量;候鳥繁殖地和越冬地也往往分布在沿線的濕地和島嶼上”。
在我國南方,海岸帶還是一條紅樹林帶。紅樹林在海陸交接的潮間帶上形成奇特的“海上森林”景觀?!把刂0断蚰闲羞M,我還建議去看紅樹林。”韋榮華補充,“越往南,紅樹林生長越高大茂密,其中的生物多樣性也越豐富”。我國的紅樹林分布從浙江南部一直延伸到廣西東興北侖河口?!皼]有它們,海岸帶將會少了一些色彩和生趣”。
近年來,我國與海岸帶相關的文化、自然遺產申遺項目,多具有明顯的“線性”特征。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在文化遺產領域的重要項目,也豐富、提升了中國海岸帶的文化價值和意境。目前,中國“海絲保護申遺城市聯盟”中的城市總數達到34個。2021年7月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還專設“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副主任燕海鳴是邊會的主要組織者。時隔3年,我們再次討論進展,他認為在價值體系研究、考古調查發掘、遺產保護展示、主題宣傳推廣等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都為深入理解“海絲”提供了更準確的支撐。
“應該去看體現天人合一精神的山東青島嶗山、實證佛教早期傳播的江蘇連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存實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和存續,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是體現海洋信仰的典型代表,廣東江門臺山方濟各—沙勿略墓園展現了近代海路上的文化交往,當然還應該加上廣州等一座座濱海文化之城。這些只是海絲遺產中的一小部分?!毖嗪xQ闡釋說,“但彰顯的海洋精神、山海景觀、宗教交融、民間信仰和生活方式,已多方位地代表了中華海洋文明的特征”。
二、認知的拓展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我沿著黃淮海平原的岸線向南“飛”。夏收即將開始,而在海岸的另一側,禁漁期尚未結束。我與濕地、自然遺產、鳥類遷徙和水利史專家保持著溝通,像遷徙中的鳥兒那樣,過海河,在津冀交界的北大港和南大港濕地“中?!?,再進入黃河三角洲奔向大河入???,踩下油門一直抵到海水浸沒車輪的陸地盡頭。新生灘地一望無際,網格狀的鹽田倒映著藍天白云。海風依然強勁,撲面而來時又冷又咸。但夏天就要來啦,這給了人們迎風的勇氣。此時,距離上一次我來看海岸帶已過去了近40個春秋。1986年末,我隨科研工作者,登船沿岸線采訪首次“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相關情況。該調查持續了5年,涉及3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許多資料,至今還在用。”左平以自己的領域,描述海岸帶科研的發展歷程。
“比如?”
“海岸變遷、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資源、海涂資源、環境污染等數據,一直是當今研究的背景值。”
“但研究的視角和領域,都在大大擴展。”我認為這是再次去看“陸海之間”應關注的重點。
“是的。生物多樣性、藍碳、新型污染物等都是新領域,科學家們尤其關注全球性的變化比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更為頻繁的極端天氣現象?!?/p>
獨流減河入海口兩側分布著灘涂、沼澤、養殖塘和水庫,周邊緊貼繁忙的公路,聯通著油田和港口。如果想在海岸帶上理解“人與生物圈”,觀察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演變,那就徑直來這里看看北大港濕地。向南穿過北排水河、滄浪渠、捷地減河,就抵達被稱為“北方第一漁村”的歧口,進入了河北。在張巨河入??谝姷叫轁O船隊的那一刻,我知道又該慢下來,開始尋找標號“YS-5”的南大港濕地遺產區。2024年7月,“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為河北省迎來了首個世界自然遺產。
“北大港”“南大港”,尚未成為旅游熱門目的地,但在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中卻占據重要一環。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第319號重點鳥區,國際濕地專家曾給出了0.996分的接近滿分評價;東方白鸛、青頭潛鴨常選擇南大港中停。
沿渤海灣西岸會跨越一道道入海河流。于是在平原的東緣,有一個明顯又普遍的現象:在內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河流,許多又能在海邊再次邂逅;濱海公路228國道頻繁掠過這些耳熟能詳的河流末梢。海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捷地減河、漳衛新河、黃河再加上北面的灤河和更南端的淮河入海水道,這些自然、人工河流,既是文化地標,又在入海之際,因具有清晰的線性特征而多被用作行政區域分界。入海河口形成的三角洲自然地理單元,還貢獻了“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主要的系列遺產地。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視角下,這一條條大河尾閭構成的景觀,意味著什么?
近年來,許多大江大河的首、尾都成為重要的自然保護地。海岸帶上排列相疊的河流,則展現了更豐富的社會功能。我經過的河口地帶,環繞著濕地和海涂,也處處可見良港、養殖場、休漁的船隊和光伏風力發電陣列。入海河口上游,多建有水利設施。氣候變化、用水調控,都影響了入海河口淡水和沉積物輸送水平。漫長的自然塑造再加上人工干預,中國的入海河口在泄洪納潮、保障供水、排澇灌溉、航運交通、生態服務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是陸、海社會發展的連接和延續。在自然遺產領域之外,這又為水利史、水文化和水情教育、國家水利遺產提供了新的關注空間。
三、重塑中的岸線
進入黃河三角洲后我有意暫別自然遺產的氛圍,前往上游,選大河蜿蜒之處,立于一座座挑流壩組成的險工上,去看湍流旋擰的水和沙。沿岸連續排列的險工段,更能代表真實、真正的黃河。
如果去走黃河,那源頭的清澈,沖出峽谷后直奔滄海的壯觀、黃淮海平原上的滄海桑田以及它與大運河的相“克”相“成”,都能帶來獨特的感受;但最難又最值得的體驗,還是去看遍黃河的入海口。從1855年至今,黃河擺來擺去,就為三角洲留下了11處入???。我去看了1964年至1976年的黃河刁口河流路,這里也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中的“YS-4-1”片區所在地。我還前往1976年至1996年的清水溝流路和1996年至今的清8汊河流路。那里分布著“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南部的3個遺產區。當我從江蘇連云港一跨過灌河進入鹽城,又在響水、濱??h停下,目的就是繼續尋跡周邊廢棄的黃河奪淮故道和老黃河入海口。
同樣都是???,景觀并不相同。
前往“YS-4-1”要進入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千二管理站。當初遺產地的劃定,依據了“有足夠大的面積保證遺產提名地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完整性”,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連續分布區域,最大限度地覆蓋了候鳥主要覓食地、停歇地和夜宿地。“YS-4-1”一直向北延伸到-3米等深線的海面。即便沿著緩沖區外側疾馳,也會有“總也開不到盡頭”的感覺:風從四面八方吹著你,留鳥鳴叫著追著你;掠過一座座油井,偶爾才能遇到寫著“扎根荒原,艱苦創業”的工作站——這個休養生息中的棲息地怎么這么大呀!從地圖上看明明已經站在了海里,但實際上周邊還是遍布蘆葦、堿蓬、檉柳或羅布麻的灘地。
自然保護地尤其是自然遺產地的出現,改變、塑造了這里的面貌和未來。
從海河到黃河三角洲的沿海地帶,油氣、鹵水、土地資源豐富。以前去看海岸帶,更多關注的是“開墾”,現在則關注“修復”;目光所及,在連片的采油機、魚塘和蝦池外,又增加了連綿的風電、光伏陣列。巨大的“風車”已是難以忽視的海岸帶壯觀景象;再加上身邊并行疾駛的綠牌電動汽車,你就會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值得著手記錄那些新興的未來遺產了。
“科技如何重塑海岸帶和我們的生活?”這是我與工業遺產研究人員一路都在討論的話題。
“海洋工業遺產記錄著人類探索未知世界、開發海洋資源的歷史。”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業遺產研究所的馬雨墨研究員認為:“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海鹽采煉工業、歷盡滄桑的造船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海洋石油采煉以及海洋能源工業,不僅見證中國人開發并綜合利用海洋資源的歷史進程,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從原材料制備、裝備制造、能源的生產和供應等多個維度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中國海岸帶工業遺產的獨特風貌,蘊含著遺產化的巨大潛質?!?/p>
目前已經公布、公示的國家工業遺產中,采礦業的典型代表有漢沽鹽場、洋浦鹽田,制造業中有福建船政、大連造船廠修船南塢,能源生產則以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為代表,這些內容初步描述了與中國海岸帶相關的工業發展脈絡。
但是,工業遺產資源具有明顯的后發態勢,需要基于文化遺產的視角,去關注當代智慧對未來的影響與貢獻——這并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不斷梳理、辨識,也為海岸帶文化科考提出了新的挑戰。
能源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前的“海風”難以捕捉,對我們最多的影響就是帶來災害,今天它卻成為了可利用的綠色能源。長距離去看海岸帶上連綿的風車陣,常在震撼之余,心生信心與平靜。在這種氛圍中,我相信應該關注“風車”的發展歷程,尤其留意可以作為文物的見證。
……
自然遺產地、濕地公園、風車、繁忙的交通和濱海小城中燈火通明的海鮮燒烤夜市,構成了從海河到黃河三角洲一線的海岸帶氛圍,也為中國的濱海公路228國道賦予了線性、活態、多層次的文化主題。持續變化中的地質多樣、生物多樣、文化多樣,正在重塑海岸帶的每一寸空間。
越往南走,這種感受就越發強烈。
(本文作者為中國考古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委會常務委員、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文化線路遺產專委會副秘書長)
本版將繼續推出本次采訪的后續報道
鏈 接
第三十三條 國家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升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重點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海藻場、海草床、濱海濕地、海島、海灣、入海河口、重要漁業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區域及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根據保護海洋的需要,依法將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海洋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集中分布區等區域納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者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延伸閱讀
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風電、光伏發電成為清潔能源的主力軍。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累計裝機規模達3728萬千瓦。
截至2023年底,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分別達4.41億千瓦、6.09億千瓦,合計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
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廣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體能源邁進,新型電力系統為能源轉型提供堅強支撐,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全面建成,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2024年8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