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4-10-28 09:00:10
原標題:傳承歷史文化 打造美麗新城(金臺視線·關注城市更新·人文篇)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傳承歷史文化 打造美麗新城(金臺視線·關注城市更新·人文篇)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同志:
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座城市鮮明的印記。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老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單調的街道、相似的高樓大廈、千篇一律的購物廣場。“特色消失”已經成為一些城市發展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筆者認為,應該下功夫做好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文化保護傳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建議把文化研究與城市建設聯系起來,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研究城市獨特的文化資源、標識性的文化符號。
此外,城市更新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城市特點、當地民俗科學規劃,根據自然區位、發展條件及百姓需求,推進城市更新,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廣東深圳市 梁修明
城市更新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市功能愈發完善。然而,個別歷史建筑被拆除、城市風格千篇一律、人文氣息不足等問題也隨之顯現。城市人文建設不僅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也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環。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彰顯文化品位,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記者赴多地采訪,共同探討如何打造有人文氣息的城市,讓城市更有文化底蘊,讓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仿古建筑風行,“千店一面”導致部分城市失去特色
湖北荊門市讀者劉良軍日前去某地游玩,只見街道所有店面招牌都是一個模樣,如果不是近前仔細觀察,甚至都很難分清各個店面的經營內容。他走進一家店鋪詢問,店員也頗有微詞,說如此改造后,來的顧客都減少了。
“門臉兒”作為一種商業標識,本身就帶有突出特點、區分彼此的功能,風格各異的招牌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不少地方在商業街改造時,要求按照同樣大小、同一顏色、同樣字形等統一招牌。“整條街招牌整齊劃一,表面看來確實整齊、流暢、規范。但每個店鋪性質不同、功能不一、服務有異,用幾乎一模一樣的招牌框定,增加消費者辨識難度,店鋪失去個性不說,經營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劉良軍認為,店鋪招牌原本是城市風貌的重要一環,過于趨同不利于展現城市魅力。
近年來,許多城市都在積極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行市容市貌管理、強化服務供給和綜合執法下沉、推行網格化治理,對臨時攤販、沿街經營進行清理整頓,這使得市容市貌更加整潔美觀,但是也讓城市少了個性、缺了煙火氣,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層治理負擔,破壞了城市獨特風貌。
“旅游城市好像少不了一個‘我在這里很想你’‘想你的風吹到這里’的路牌”“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條仿古街,有的仿得不倫不類”……隨著各地積極發展文旅業,一些城市追逐流量、跟風仿古,反而忽視老建筑、真古跡的價值。大費周章拆掉真古建、建成假“古城”,不但勞民傷財,而且破壞了原本的歷史文脈。
“現在一些仿古小鎮與多年前相比,景區內的許多老房子都被拆除了,目前看到的大部分是仿古建筑,藝術游覽價值相較之前低了許多。”云南大理市讀者石先生來信呼吁,有關部門應重視加強對古宅、古建筑的保護,加強建筑設計水平,恢復原有的古鎮風貌。
有的城市修繕古街,多處失真,同樣失去了城市原有風味。讀者毛先生表示,他去年與朋友到江西吉安市游覽,當地一處歷史文化街區仿造了老瓦房,但修舊如舊的效果并不好。
“記得以前水溝前的商鋪門都是木質的,開張便把門板卸下。如今都是按照瓦房改造,大門相對窄小,沒有從前‘打開門來做生意’的感覺。且房子連著房子,一不小心就走到死胡同,不像之前一樣四通八達,美觀大方。”毛先生評價,街區整體改造,保留了歷史記憶,但是老街區韻味不足。
還有城市將歷史街區統一開發改造,變成商業景點。網友李先生經常經過家附近的一條歷史文化街區,“這條歷史文化街區經過重整,面貌煥然一新。目前,街區進駐了許多商鋪、餐飲店,拉動了街區經濟,也使得街區的歷史味道被沖淡了。”
在如何面對歷史遺存上,湖南常德市走過一段彎路。城中老西門一帶,明朝時在常德城的大小西門之間,矮城墻和護城河,見證了常德的繁榮與變遷。
但多年前因城市發展,自然生態和水文特征遭到嚴重破壞,城市濱水文化遺跡幾乎消亡。“當時,河道都被木板蓋住,水體被嚴重污染,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地面下有一條護城河。”市民徐先生說。近些年,常德啟動修復老西門計劃,居民遷至附近安置小區,棚戶區改造與黑臭水體治理相結合。如今,水變清了,紫藤花裝點古街,老集市、共享菜園,鄰里相遇說著家長里短……重現記憶的街巷生活,新舊文化和諧共生。
歷史景觀蒙塵后被修復,老西門的整治是對城市歷史脈絡的恢復。不過在許多地方,歷史建筑一旦被拆除,面臨的是不可修復的損害。一方面,城市發展需要空間,另一方面,保留城市文化底蘊需要保護老建筑。拆與不拆的邊界在哪里?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認為,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要保留城市原有風貌,一方面應有限拆除,即只拆除那些完全不符合城市建筑安全和影響規劃剛性的部分;另一方面需要有機更新,主要是要將歷史建筑和現代功能進行科學整合,取長補短,實現城市更新的目標。“要以長遠視角和眼光看待歷史空間,以歷久彌新的價值導向尊重歷史建筑遺存空間,進行合理的更新。因為大多數建筑項目數十年后又有需要更新的可能。當前不方便處理的空間,先保留下來,逐步更新,找到一條可持續優化的模式。”
老城區人居環境有待提升,現代城市發展與歷史文脈傳承仍需尋找契合點
實際上,城市不斷發展,歷史文化遺跡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不可避免。如何在保護現存歷史文化遺跡的同時,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是許多城市在更新中面臨的難題。
一些老街因為設施老舊已不再適應現代生活。湖南長沙市居民李春香居住的古街潮宗街,約九成原住居民陸續搬走了。“有的因為道路不暢通,有的因為居住面積不夠用,還有的因為周邊的開發改造影響了日常生活。”李春香說,直到近年街區開發改造,解決了部分交通和人居環境問題,不少年輕人陸續搬來,重新入住老街。
對于依然有居民生活的街區,城市歷史文化保護面臨更多挑戰。陜西西安市網友劉先生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碑林區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書院門步行街長期以來存在主干道占道經營問題,街道區域內有多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周邊商鋪和流動攤販較多,消防安全隱患和居民行人通行障礙凸顯。“這片街區歷史文化悠久,但由于產權情況復雜,大量居民還留在這里居住,一直未能得到整體保護。近年來,城市快速發展,管理不到位不僅妨礙了周邊居民的生活,也無形中破壞了街區的歷史風貌。”劉先生說。
如何讓城市歷史文化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護,需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吉林長春市讀者李先生反映,長春市寬城區南廣場周邊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建筑,本可以進行整體規劃保護開發,但周邊批發市場眾多,要恢復街區原本風貌還得下不少功夫。“現在街區內有些建筑已經成了危房,由于缺乏維護資金等,僅僅是建起了圍擋,不讓行人靠近。看到歷史文化資源不斷消失,周邊居民也感到十分痛心。”
“將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產業布局等統籌規劃,增強功能性改造保護。”遼寧沈陽市讀者唐先生建議,相關部門推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歷史文化街區認定標準,落實應保盡保政策,讓城市延續文脈、留下記憶。
“老城區改造提升應有針對性地解決傳統民居中安全穩定、給排水、采暖、保溫通風等問題,提升居住舒適度,還得避免過度修繕。”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中心副主任馮新剛舉例說,有重要文化價值的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可在未來發展中發揮文化效應,改造為小型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書吧等公共文化建筑;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一般傳統民居,主要延續原有居住功能,可改造為特色民宿、工作室等。
立足當地特色,調動居民積極性參與人文城市建設
城市的歷史記憶應當留存,城市的文化基因應當傳承,在城市發展與歷史人文傳承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城市歷史文化由城市居民傳承和塑造,調動居民積極性是重中之重。
晚上9點,河南洛陽市洛邑古城的燈光璀璨,游人摩肩接踵,許多身著漢服的游客來這里打卡拍照。在洛陽市老城區麗景門街道辦副主任王焱看來,游客來古城游覽不能只是買杯奶茶、只是打卡,要打造不同的消費場景。這里有餐飲、漢服、住宿等服務,游客來古城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度體驗古城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
“我們注重留住古城的老居民。他們生活在這里,才讓古城更有煙火氣。”王焱坦言,“隨著古城的發展,客流量的加大,對古城老居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造成影響,我們也會接到一些老居民的投訴。但是,我們借助開發古城,來改善老居民的生活條件,讓他們也吃上旅游飯,享受到古城開發保護的實惠。”
麻石街、石庫門、清水磚墻、老式公館……白果園歷史文化街巷位于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地處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近現代長沙古跡及歷史風貌留存最為集中的片區之一。走在古麻石路上,透過高低不一的屋檐,可以看到不遠處高聳的寫字樓,歷史韻味與現代潮流在這里交織。
2018年,白果園進行了一輪改造更新。片區內有7處歷史遺跡,如今還住著50多戶原住居民。不同于大部分商業旅游街區,白果園的改造由社區與居民共建,保留了街區內所有的原始建筑,做到了“一戶一案”。居民們既是接受改造的人群,也是改造家園的志愿者。
“我們收集了大量居民意見,幾棟房屋率先進行了改造,看到效果非常好,加入改造的居民也越來越多。”志愿者周羅生笑著說,“以前的麻將館、凍品庫、食品加工作坊變成了咖啡、烘焙、手辦等精致小店,來打卡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如此,近年來,豐泉古井社區積極推動文創和新消費融合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成為歷史記憶的接棒者。
歷史文化景觀賦予城市獨特風情,活化利用也要發揮其特色。位于湖北黃石市的華新水泥廠及前身是近代中國開辦最早的水泥廠之一。位于黃石大道的華新水泥廠的舊廠房,是我國現存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業遺存。經過改造后,如今的老廠區,一邊是各式各樣的生產設施,作為水泥博物館講述著時光故事;一邊是高大廠房,改造成直播基地、“白日夢”書店等創意園區和現代休閑空間引人眼球。
“城市的文化傳承來自人們對于這座城市的感情和記憶。”黃石市住房與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科負責人劉小成介紹,在華新1907文化公園,黃石的工業遺產既保留了城市發展的記憶,又悄然融入了現代生活。
城市文化不僅有歷史建筑,還有周邊居民的現實生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山東東營市盤活改造提升非遺老街,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注重還原本村、本鄉、本土風貌,延續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空間格局、傳統院落,以“微改造、精提升”為主,整合舊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對沿街閑置民房、院落進行美化提升與功能性改造,避免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例如,將沿街上世紀80年代的“老經銷”改造為“非遺工坊”,將農村閑置土坯房改造為傳統手工織布工坊等,既盤活了資源、又留住了鄉愁。
“黑龍江黑河市的中俄文化大集、云南西雙版納的潑水節、內蒙古錫林浩特的那達慕大會等,都成為城市的品牌活動。”黑龍江黑河市讀者李殿卿認為,作為活動主辦方,應創新城市文化宣傳方式,積極發展文化周邊產業,強化服務意識,讓市民與游客都能感受到城市文化底蘊。
胡小武表示,各個城市所處的不同地理位置,山川湖海、氣候地貌,以及毗鄰接壤的不同地方,都讓城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域特色。“不同城市應該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城市文化不能千篇一律,而應該百花齊放。如今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加強了文化交流,也為城市文化建設、城市品牌打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