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1-06 09:00:01
原標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提升語文教學實效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提升語文教學實效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提問,質疑問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加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所學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效提升語文教學實效。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實驗小學圍繞這一課題,采取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實行情境化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校語文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營造寬松的提問氛圍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實驗小學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要求教師切實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教改要求,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舒適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設置適當的提問環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在愉快的環境中,消除學生提問時的緊張和自卑,幫助學生克服不敢提問的心理障礙,鼓勵他們大膽提問。學校要求教師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教學中以表演、游戲、互動等方式,營造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設計好提問環節,引導學生提問;二是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都要認真傾聽、分析,并給予適當的表揚和熱情鼓勵,對于不恰當的提問,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讓學生有一種被認可和重視的自豪感。只有營造出寬松的提問氛圍,學生才能敢提問、敢質疑,在此背景下,學生和老師形成積極互動,教師教學效果有效提升。
例如,教師董再雷在講授趣味童話故事《小猴子下山》時,結合學生活潑可愛的性格特征,抓住故事特點,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動作和精美的課件,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中,形成輕松的課堂氛圍,隨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生提出“最后小猴子為什么一無所獲”的問題后,教師從小猴子的頑皮和它的生活習性方面給予解答。教師還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了小猴子下山的經歷:小猴子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進樹林不見了,小猴子一無所獲。這一設計環環相扣,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懂得了道理,也了解了“最后小猴子為什么一無所獲”。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有效提問
一個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是一個很好的引路者,小學階段是學生的知識啟蒙時期,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喜歡提問題。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實驗小學的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時,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針對所學知識質疑問難。學校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養成愛提問的習慣,并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提問。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質疑,然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比如教師高新志講授《清貧》這一課時,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的學生結合現實情況,提出“方志敏為什么要堅持過樸素的生活”,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既著力于文字,又著意于烈士精神,給予正確解答,讓學生領悟到老一輩革命家崇高的信仰和無私奉獻精神。
實行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提問興趣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實驗小學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形成情境化教學場景,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PPT等,結合歌曲演唱、游戲演繹、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情境化教學中,不斷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和教師及其他學生一起尋求答案,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授《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播放長征題材的視頻,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課文內容,提出“作者是誰”“挖井人是誰”“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等問題,通過觀看視頻、結合課文內容與教師講解,學生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實驗小學的小學語文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營造寬松舒適的教學環境,創設活潑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采用科學的手段引導學生敢問、善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通過以上舉措,教學效果有效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付言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