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5-02-23 15:00:02
原標題:“福籽繪”的創新演繹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福籽繪”的創新演繹
來源:人民日報
糧食也能作畫?在我的家鄉山東,一項古老的糧畫藝術近年來煥發新活力。從作為文化的使者亮相非遺活動,向國內外觀眾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到與科技相結合,以數字藝術形式演繹“春華秋實”的農耕詩篇,東明糧畫在時代拓展中豐富藝術表達,為民間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開新思路。
東明糧畫主要以谷物作畫,又稱“福籽繪”“五谷畫”,是農耕文明積淀下借物抒情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起源于古代五谷祭祀活動。過去,東明地區的人們常在花饃、盤子上裝飾糧畫,表達敬天惜糧的農耕智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賦予糧畫豐富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發展,東明糧畫不斷汲取其他藝術門類營養,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美術樣式。
五谷雜糧是自然的饋贈。在傳統觀念中,五谷與五行、五色、五臟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在中醫文化中,赤、青、黃、白、黑五色谷物,對應心、肝、脾、肺、腎五臟的食補,因此在我國很多地方有食五色糧的習俗,而用五色糧做五谷畫也寄托了人們對五福臨門、五谷豐登的期待。可以說,糧畫藝術是傳統禮俗觀念的感性顯現,是五福文化的符號標識。
獨特的作畫材料賦予東明糧畫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征。大小、形狀、色澤各異的五谷雜糧顆粒,經過拼、貼、接、雕、堆、壓等20多道工序,組成豐富多彩的吉祥畫面。糧畫藝術飽含著人們對糧食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生命意義的體悟與歌頌,也寄托著對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企盼和祝福。
如今,東明糧畫依然是一門小眾藝術,卻未停止探索創新。其創作材料更加多元,草籽、花種等皆可入畫。伴隨防腐技術提升,東明糧畫的保存時間更長。科技賦能更開啟民間美術傳承發展的新通道,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新媒介沉浸式感受糧畫魅力,深入了解農耕文化的歷史與內涵。
從果腹的口糧到精神的食糧,糧與生活的互動日漸多元而豐富,也將在不斷的創新創造中產生高文化附加值,綻放更多文化之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