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2-28 08:52:02
原標題:紅色舞臺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建構與價值體現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紅色舞臺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建構與價值體現
來源:中國文化報
潘 晶
作為中國舞蹈創作的重要內容,紅色革命題材的舞蹈作品不僅是舞蹈家個人意志的體現,也通過藝術的手段喚起觀眾對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共鳴,強化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傳達對于奮斗和英雄精神的敬意。紅色題材的當代舞蹈作品《望道》在第十三屆荷花獎的終評中成功入圍,作品以“道”的概念講述了《共產黨宣言》首譯者陳望道探索真理之道的傳奇故事,展現了革命先輩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底色和政治本色。
紅色題材的浪漫書寫
舞蹈作品《望道》蘊含的精神文化洋溢著一股革命浪漫主義的情調?!案锩寺髁x”這一創作方法的特點,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將崇高的革命理想具象化、生動化。這種手法讓人們在藝術的世界中感受到革命理想的偉大和崇高。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一個事業中,并不斷探索、做到極致時,就如同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這就是一種浪漫。舞蹈作品《望道》并沒有一味地贊頌人物、神化英雄,編導也沒有采用各種天花亂墜的高難度技巧,反而選擇了一些基于生活語匯的提煉與運用,諸如提筆寫字、提燈看書、查閱資料等。作品緊緊圍繞現實生活,沒有過多強調舞蹈的特性、一味抽象張揚自我感覺,而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經過藝術的加工與重塑,使舞蹈作品趨于理想化和浪漫化。理想化和浪漫化是舞蹈創作中常用的藝術手法,這種浪漫的詩意情調不僅使作品超越現實、超越時間,而且展現出一種更為美好、崇高的境界。編導用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映射出像陳望道這樣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者形象,表現革命者優秀的崇高品質,進而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舞蹈作品《望道》之所以打動人心,一個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它散發著唯美浪漫的精神氣息,洋溢著濃郁熱烈的革命情調,充盈著批判探索的人文精神。
溫度與信仰的彰顯
在舞蹈作品《望道》中,陳望道這一形象的塑造成為支撐整個作品的核心。所有的舞臺表現形式與內容都是為了塑造形象、傳達精神服務。在舞蹈伊始開宗明義,作品開始的畫面由絲絲縷縷的暖黃色燈光伴著陳望道的身影展開,畫面中心是陳望道的半身肖像,身形微微弓起,一盞煤油燈、一塊鋪板、兩條長凳、滿地的稿紙。雖然昏暗,卻感到溫暖。洋洋灑灑,他夜以繼日地翻譯著。普通的道具、極簡的場景,完成了對陳望道的肖像還原與刻畫。靜謐的黑夜,陳望道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在黑暗里不斷探索,目光深邃而沉著,動作赤誠而懇摯。煤油燈的光芒熠熠跳動,發著光,散著熱。乳白色長衫與赤色火焰的對比達到極點。舉手投足間的氣韻,反映出陳望道翻譯時沉靜質樸、堅定純粹的氣質,這氣韻彌漫在一寸寸空氣中,散落在一張張稿紙間。兩條長凳、一塊門板,信仰的種子在這里萌芽,陳望道這一形象在編導所營造的空間里達到了氣質與人格的完美融合,體現著一種對理想、信仰和真理探索的執著,一種關注人生真諦和國家命運的人文精神。無數和陳望道一樣信仰堅定、追求真理與光明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以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傳播著共產主義的先進思想,為民族的未來鋪就光明大道。在《國際歌》的旋律中,革命的真理如同星星之火,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在四萬萬同胞中形成了燎原之勢。
人文精神的紅色表達
人文精神是一種深厚的文化理念,它強調對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的關注與尊重。這種精神并不僅僅停留在對現實世界的簡單描述和反映,而是通過構建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為人們提供一種超越現實、追求更高境界的指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必須拿起革命的武器,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在那里面沒有剝削、沒有壓迫。陳望道在《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過程中,不僅準確地傳達了原著的思想精髓,還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注入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陳望道在翻譯中不僅強調了人的自由、平等和發展,還注重人的尊嚴和價值。他的翻譯語言生動有力,凸顯了人的尊嚴和價值的重要性,激發了中國人民對于尊嚴和價值的追求,這也是《望道》中人文精神和主旨的彰顯。同時,編導采用了當代舞的表達形式,用“道”的概念建立一個舞臺空間,講述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與探索真理之道的決心和艱辛,表達革命先輩對舊世界的批判和建立新世界的執著,以及對中華民族幸福之道、復興之道的渴望。作品結尾處,演員雙膝跪地,趴在地上,用整個身體將那盞煤油燈一直推到道路的遠方,這也很好地體現了革命先輩對中國新道路探索與為之付出努力的決心與信心,對理想、信仰和真理探索的執著,這就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和國家命運的人文精神。
紅色對于中國人不僅是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質的色彩,而且滲透著家國情懷,聯結起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宗族倫理和個體意識,紅色也成為流淌在中國人血脈與靈魂里的一抹獨特的“中國紅”。這一紅色的基因不僅傳承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壯大直至成立新中國的滄桑歷程之中,而且一直激勵與引領中國人民走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
[作者系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校級年度項目《建黨百年 弘揚經典——山藝紅色題材舞蹈創作研究》(SYXJ2022009)研究成果之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