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1-25 15:04:01
新華網合肥1月25日新媒體專電 題:守望,在燈火闌珊處——盤點正在“轉身”的鐵路人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陳諾
今年春運可謂進入了“高鐵時代”,上海鐵路局的數據顯示,春運期間,該局安排動車組達到663對,占比達63%。運力為歷年之最,高鐵最短4分鐘就開出一列動車。站臺上,清一色“和諧號”旁邊,擔當臨客替補角色的綠皮“家伙”顯得有些落寞,然而就是這樣的燈火闌珊處,卻有一群面臨“轉身”的春運鐵路人在守望。
茶水員:列車上的“萬里長征”路
初見徐建國,很難將他與列車茶水員的身份聯系在一起,頭發一絲不茍地梳到后頭,整齊的制服、白手套,只是手套上有星星點點的煤灰。今年春運,在K5612次臨客列車上,行將退休的他將以茶水員的身份結束自己41年的鐵路職業生涯。
茶水員,一個只存在于老式綠皮車上的工種,對一車人的飲水問題負責,整日面對的是煤堆、茶爐以及水壺,可以說是鍋爐工、燒水工和服務員等多工種合一的崗位。
只見徐建國抄起鏟子把煤送進鍋爐,火燒得很旺,待水燒開,將熱水接到包著皮布的“二壺”中,推著“二壺”給各個車廂的茶水箱注水,揭蓋、提壺、倒水動作一氣呵成。一車配茶水員三人,徐建國是班長,負責16節客廂的6個茶水箱,另外兩個普通供水員負責剩下的10個,“只要沒有水就得加上,不分白天黑夜。”
K5612次是杭州到阜陽的短慢綠皮車,旅客以短途流為主,站停多、運行時間長,這給列車供水員的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如今,徐建國每天要在在車廂內為旅客送水30趟,往返行走大約20公里,“光是提壺的動作,這一天都不知道要重復多少次”。
猶如角落里頗具年代感的茶爐,茶水員這個角色行將落幕,“如今的空調車和動車都是電燒循環水,只要水不足,就會自動注水加熱”,合肥客運段車隊黨總支書記魏虎介紹,今年春運加開臨客運用了綠皮車車底6組,有12個班組,有36名茶水員短暫回歸,平均年齡45歲以上。春運結束,他們又將回歸各自的角色。
廣播員:用聲音傳遞春運溫度
“旅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乘坐本次列車。本次列車是由合肥開往黃山的K8381次列車。現在距離列車開車時間已經很近了……”從這輛綠皮車的車廂音響里傳來悅耳的聲音,另一頭連接著的是一個頗具年代感的職業——列車播音員。
上海鐵路局合肥客運段的劉莉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二十余年。身處該車11號車廂入口處的一個不足3平米的播音室,這只列車“百靈鳥”將在未來三天,為旅客播報合肥至黃山再套跑北京西線路的停靠站點信息及溫馨提示。
播音室里陳設簡單,一臺數字列車廣播機、一臺DVD、一個包裹著滌綸手絹的話筒以及一本記滿了播音材料的筆記。劉莉說,手絹是家鄉以前結婚時包裹喜糖用的,把它拿來護著話筒,能搪灰。每次輪休時她都會把它解下帶回家清洗。這么些年過去,手絹有些掉色。
過去的20多年,劉莉見證了列車播音系統的不斷升級。她回憶,剛剛擔當列車播音員時,火車還是老式的21型列車,廣播就是一個木盒子里裝一個喇叭。“在首發站,我們要把這些木盒子掛在每節列車車廂上,然后再進行查線工作。那時候,車廂里時不時還會有老鼠,查線路就是為了防止廣播線被老鼠咬了。”
列車到站、溫馨提示,很長一段時間,乘客正常的上下車離不開列車“百靈鳥”的聲音,劉莉說廣播是有溫度的。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正好趕上下大暴雨,劉莉所在的列車晚點了15個小時,為了安撫旅客,她白天基本上15-20分鐘就會播報運行最新信息,并向大家致以歉意,“晚點那么長時間,旅客情緒難免會有波動。通過廣播道歉,讓乘客看到了我們誠摯的態度,也得到了他們的諒解。”劉莉說。
合肥客運段黨總支書記趙啟兵對列車廣播有著同樣的“溫度”記憶。他回憶,有一年春運,一位乘客想給他的朋友慶祝生日,當時擔任乘務員的他就聯系了列車播音室,點上一曲生日歌。“當樂曲和祝福在全列車廂響起的時候,車廂旅客的氣氛被點燃了,我們也被感動了,感覺很溫暖。”
然而,時代在發展,2016年11月,普通車上應用智能化語音播報系統的試點工作在上海鐵路局合肥客運段開始。普通車廣播機上已經裝有CF卡,同時,火車上也配備了一個裝置,它的功能和高鐵自動追蹤定位一樣,在列車快到站時進行語音提示,這就省去了播音員到站播報的程序,“一站三報只需要一站兩報了。而隨著系統的完善,我們的‘兩報’估計也不需要了。”劉莉說。
如今,劉莉的任務越來越少了。列車正常運行的時候,只需打開DVD放送輕音樂,到站時打開話筒說上一段。大部分時間,劉莉會望著窗外,哪怕沿途的風景,早已爛熟于心。
目前,合肥客運段在職的播音員還有100名左右。“他們大部分已經不算年輕了,最近5年就會有不少人退休”。
“比起電子播報,我們確實是‘老古董’了,但有我們的聲音‘在場’,旅客會覺得溫暖,希望旅客們能永遠記住我們的聲音”,劉莉說。
廚師:變花樣滿足歸鄉者的胃
戴上廚師帽,系上白色圍裙,餐車上不足10平方的后廚成為淮海師傅的春運舞臺。只見他熟練地切墩、顛勺,一個小時不到,20份兩葷兩素的盒飯就出鍋了。
作為K5451次列車餐車的廚師,劉淮海為乘客以及列車乘務員準備車上伙食,多年來,他的魚香茄子、紅燒魚以及山芋圓子燒肉在合肥客運段內已是小有名氣,后廚電磁爐上一方正在烹煮的大鍋冒著熱氣,揭開蓋子,鹽水鴨的香氣撲面而來。
如今,綠皮車的餐車上賣的盒飯有10元、15元、20元不等,最便宜的是半葷一素和咸菜,最貴的是兩葷兩素和咸鴨蛋。“目前來說,餐車主要功能還是在于保證旅客能夠吃飽。畢竟,一趟列車滿員是2000多人呢。”趙啟兵說。
劉淮海很少有完整的休息時間,除了一日三餐,偶爾還會有乘客點上幾份小炒,作為曾經的飯店廚師,劉淮海坦言,“軌道上顛勺要比地面上累多了”。
從業16年來,劉懷海發現乘客的飲食口味和餐車的就餐人群發生了變化。據他回憶,16年前,就餐人群多是公務出差人員,點的小炒也多是諸如青椒肉絲、紅燒豆腐等家常菜。現在就餐的有不少務工人員,在菜品的選擇上既有木須肉、肉末茄子這樣的家常菜,也有魚塊、清蒸類等食品,現在徽式粉蒸肉也成為“爆款”之一。
慢慢的,綠皮車上的餐車已經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元素。“餐車就像乘務員旅途中的家,他們在各節車廂工作閑下來后,來到餐車就想吃一口熱飯,嘗一口熱菜。”餐車服務員王惠說。
餐廳會餐是除夕夜留守在列車上的乘務員們的“保留節目”。淮海師傅說,每當那時,他都會提前一天備菜,為不能回家的大家做一頓可口的年夜飯。“乘客來到餐車,我們也會邀他們一起吃飯,這都是免費的。”在劉淮海的手機里,還存有一張照片,2016年的元宵節,乘客和乘務員坐在餐車吃小年夜飯,玩“擊鼓傳燈籠”,鼓停時,捧燈籠的人要表演節目。
這樣的畫面幾乎每年春運都會上演,老式綠皮車晃晃悠悠行進在回家的路上,車廂內,乘務員除夕夜卸燈管、搟面皮、包餃子,一起布置車廂,組成大家共同的春運記憶。
如今,越來越多的列車取消了餐車,動車上僅有一個吧臺,所有食物冷鏈配送,在微波爐中加熱即食。“這樣確實衛生了、方便了,”劉淮海說,“但我們這樣的餐食能夠定制,更加靈活,咸、淡我們都可以控制。”
趙啟兵介紹,合肥客運段現有餐車廚師300多人,里頭不少人是特級廚師。多年來,他們為數以億計的乘客呈現了精彩的“舌尖上的春運”。“未來,我們或許會經歷轉型,但我相信,我們仍舊會在不同的地方,為歸鄉人的味蕾努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