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7-02-08 15:10:02
“我回來啦!”農歷臘月二十九回老家過年,一進爺爺家院門,我就興奮地喊著。爺爺奶奶聞聲迎出來,笑逐顏開。
進屋一番熱聊后,我趕緊把孝敬老人家的一點心意拿出來,特別是給奶奶買的羊絨衫,也不知道顏色尺寸是否合適。看到我又給她買衣服,奶奶高興之余忍不住“責備”:“讓你別亂花錢你就是不聽,我那么多衣服根本穿不過來。之前買的外套都還好好的一直穿著呢!”
“啊,那件衣服都快十年了,您還沒扔呢。”我一臉驚訝。
“好好的還能穿,干嘛扔掉。不信你看看,我前兩天還穿來著。”奶奶邊說邊起身去拿那件衣服給我看。
說起來,這件衣服是我剛上大學那會給奶奶買的,當時老人家樂得合不攏嘴,說孫女大了懂得孝順她了。沒想到八九年過去了,她還沒舍得扔掉,一直在穿。看到奶奶拿過來的衣服,顏色暗淡了些,袖口處磨損后又被縫了一圈新袖口,其余地方倒是“基本完好”。
打開奶奶的衣柜,整整齊齊疊著半柜子衣服,其中穿了五六年甚至十幾年的不在少數。就連衣柜本身,都是幾十年前的老物件了。對從貧困年代走過來的爺爺奶奶而言,勤儉節約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習慣,并且深深影響著子女。飯菜盛上要吃完,電視不看就關掉,錢該花的時候就得花,不該花的時候堅決不能浪費……從小到大,父母就教育我要懂得勤勞節儉、艱苦樸素。
我試著勸說奶奶,現在歲數大了,條件也好了,看到喜歡的衣服就買來穿,也花不了多少錢。“買那么多衣服來干什么?以前買的都穿不完,還好好的呢,扔掉多可惜。”奶奶的回答簡單樸素,沒什么大道理,卻讓我深思:為什么老買衣服卻總覺得沒得穿呢?自己的消費有多少是為滿足真正的需求呢?又有多少陷入了“消費異化”的陷阱,是為了滿足虛假需求、為了消費而消費?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方面,長輩們做得普遍比我們年輕人好很多。記得不久前在電視中看到,剛剛去世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家有張略顯寒酸的小書桌,僅90厘米長,50厘米寬,跟小學生課桌差不多大。但就是在這張樸素斑駁的小書桌上,老先生讀書、寫作,筆耕不輟,著作迭出。
現如今,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觀念也隨之改變,與此同時一些浪費現象也隨之出現:講排場、比闊氣,“月光族”等等。勤儉樸素并不是貧窮、摳門的代名詞,而是指要合理、理性消費。所謂“斷、舍、離”,最根本的還是“斷”,斷掉對物欲的執念,厘清自己跟物品的關系,不被物所累。
家風連著作風,家事連著國事。勤儉節約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一種素養,一種仍值得大力倡導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需要不斷傳承下去。(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邢婷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