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7-02-24 07:55:02
聆聽大家系列訪談——
著名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愛國
點擊進入專題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為國防建設、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
問:您在大學學的是飛機制造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去研制火箭;1968年,被“點將”參與研制東方紅衛星;1992年,在您59歲時,又改行去做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您如何看待您職業生涯中的一次次轉行與創業?
戚發軔:我這一輩子工作的幾次大的變動,都是根據國家需要。每次轉行我都是堅決服從,其中的原因還得從歷史說起。我1933年出生于遼寧,1945年之前在日本侵占的時候當過亡國奴,感到國家受人欺侮。1945年東北解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就爆發抗美援朝戰爭,我又接近第一線。當時,志愿軍的傷員從朝鮮乘船被送到大連,我們中學生參與運送傷員。這些傷員都是被美國飛機掃射、轟炸的,場面讓人不忍直視,自己很受刺激,留下了刻骨銘心印象。
國家不強盛,就會受人家的欺負。所以,那個時候我就下決心一定要為強國做點貢獻。當時意識到造飛機可以強國,所以就立志一定要去學航空、造飛機,建設國防。
抱著這樣的愿望,我1952年到北京學航空。1957年大學畢業,當時國家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很需要人,我就被分配到五院研制導彈和運載火箭。學的是航空,讓我去搞導彈,但都是為了國防,所以我也沒有什么猶豫。1968年,國家成立新的五院,又把我調去,之后就一直在五院搞衛星。
到了1992年,國家立項搞載人飛船,確定飛船的工作由我們五院來做。那時我已經59歲了,我想應該由年輕人來擔任總設計師。但當時有一個特殊情況,人才斷層。經過實踐鍛煉的人,基本上都是我這么大的歲數。中間隔一段就是很年輕的人,他們學歷很高,思維活躍,但是沒經過實踐的鍛煉。最后領導還是希望我來任總設計師。
當時我的顧慮確實還是比較多。一個是覺得歲數到了。第二個,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別高。我當年到過前蘇聯,看過人家的飛船發射。飛船發射之前,總設計師要跟航天員講,我們一切都準備好了,你們一定能安全回來,最后還要簽字。這個場面我印象非常深刻。當真正要我做飛船總設計師的時候,我就在想,將來送我們自己的航天員上天之前,我能說這句話嗎,我能簽這個字嗎?這對我來說壓力很大,自己確實有顧慮。但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為國防建設、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那么現在國家需要了,雖然面臨著很多的挑戰,也有很大的風險,最后還是服從了組織的決定。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不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科學的進步,就是靠一些人。這些人有他的理想,有他的信念。理想信念促使他們遇到困難了也去干,甚至犧牲了也在所不惜”
問:建國初期,在多方面條件都很困難的情況下,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和支持航天事業,航天人付出了巨大的艱辛甚至犧牲。您認為,是什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奉獻?
戚發軔: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但是要有進步,就要有人去奉獻、去犧牲,這是人類發展具備的本性。所以,一項事業總要有先驅者。
革命也是要付出犧牲的。我們很多革命先烈,他明知道要死,但依然走上革命道路。我到南京雨花臺,解說員跟我講,很多烈士家庭出身挺好,個人學歷也挺高。他們如果不革命,不僅可以活下來,而且可以活得很好;而選擇革命不僅安逸的生活沒有了,還要面臨很大的危險。但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們犧牲自己去革命。
搞科學也是這樣的,要推動科學進步,你總是要去做一些付出與奉獻。當年西方沖破宗教束縛的科學家,也是自己主動選擇了奉獻與犧牲。所以,我想我們搞科技的人也應該為了社會的進步,付出自己的勞動與犧牲。
當然這里還有人生理想信念的問題。比方說,對于我來講,我就是想為了國家的強盛,為了國防事業,我要去干一輩子,為此我可以犧牲一些個人的東西。這就是我的理想信念。鄧稼先、錢學森當年為什么要回國?就是因為愛國,有為國家做貢獻的理想和信念。
信念的力量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神舟五號發射之前,我們和楊利偉等航天員開座談會。我給他們說,你們放心,你們的安全一定會得到保障。但他們說,我們是殲擊機的駕駛員,我們每一次飛行、每一個特技動作,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危險我們不怕,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國家交給我的任務能不能完成得好。我聽了也很受感動。我覺得對于一個人來說,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們,即使遇到很多苦難,你也無所畏懼。
探索太空、認識整個宇宙,是全人類的追求,中國人能不干嗎,干能不付出嗎?付出既要花錢,也要付出精力、時間,還要甘于默默奉獻,做無名英雄。所以,我就想,不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科學的進步,就是靠一些人,這些人有他的理想,有他的信念,理想信念促使他們遇到困難了也去干,甚至犧牲了也在所不惜。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人的觀念要創新,體制機制也要創新”
問:在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萍际菄?,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那么,您如何理解“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這句話?
戚發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社會的進步就是靠科學來推動的。我覺得應該更加廣泛地來看科學這個概念,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都屬于科學。例如,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最基本的認識論,哲學的發展對于科學的創新也很重要。
科技創新為什么越來越重要?在我國科技進步的歷史進程中,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解決有無的問題,二就是要解決趕和超的問題。現在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是要趕上國際科技前沿,乃至最終引領國際科技前沿發展,咱們的任務還很重。超越靠什么,就得靠創新。這個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人的觀念要創新,體制機制也要創新。
同時,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充分發揮咱們國家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把各行各業、各個部門的力量集中起來,干幾件大事情,充分帶動我國各個行業的科技水平?,F在中央確實在抓這些事情,拿出了幾個大工程,像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大飛機工程等等,很了不起。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中國的航天隊伍不僅年輕,還繼承了我們的航天精神,充滿奉獻意識”
問:您認為在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歷程中,中國處于哪個階段,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
戚發軔:咱們國家現在是航天大國,還不是強國。
成為航天強國,應該具有三個方面的能力。第一種能力叫進入太空的能力,能夠把東西送上去,這就是靠運載火箭。去年長征五號發射,使我們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25噸,我們就上了一個臺階。但將來如果我們的航天員要到月球上去,長征五號還不夠,還得有重型運載火箭。
第二,是利用空間的能力,也就是航天器的數量和水平。比方說衛星就是一種航天器,中國現在已經發射一百多顆衛星了,但太空中有一千多顆衛星,我們占十分之一。此外,我們現在還沒有建成空間站,還沒有探索火星。
第三,就是空間安全保障能力。我們在天上有衛星、有航天員,將來還會有空間站,我們要有保護它的能力。
從這三方面的能力來看,現在國際航天的格局叫作一超兩強三大。一超,美國仍然是超級強國;兩強,俄羅斯和歐洲是強國;三大,中國、日本、印度是航天大國。到2049年,也就是第二個一百年的時候,中國要成為科技強國,這就意味著中國航天在這三十年中要有大的跨越。這個挑戰應該說還是很嚴峻的。你要趕上人家,跟人并行,還要跑到人家前面去,這是很難的。所以,我們應該看到這些差距。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信心的。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問:您的信心來源于何處?
戚發軔:一是國家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總書記提出,“探索浩瀚的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近平總書記還說,飛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二是我們有充足的人才隊伍。中國航天領域有一大批年輕、有奉獻精神的科技隊伍,這是世界各國都沒有的。我們現在平均年齡是35、36歲,領軍人物就是45歲到50歲之間,這是財富。我2010年做了一個小的調查,當年美國阿波羅登月的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技人員的平均年齡是28歲,具有戰斗力和創新能力。2010年,他們的平均年齡是42歲。反觀中國的航天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年輕,還繼承了我們的航天精神,充滿奉獻意識。
所以我覺得很有信心,我們一定能在第二個一百年成為科技強國,航天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引領世界航天發展。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一個人沒有愛是不會把你的寶貴東西拿出來的,有愛才有奉獻,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
問:2016年是我國航天事業60周年,60年中形成的航天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您是我國“兩彈一星”事業與載人航天事業的主要參與者,請問您如何理解中國航天精神?
戚發軔:60年了,別人問我說老戚,你覺得我們航天60年的成績在什么地方?我說,現在往往我們只看到了物質成果,發射多少顆衛星,飛船又上天了,又探月了,但是還有兩個成果往往被忽略了:一個是人才;另一個就是航天精神,這里面又包含三個精神。
一個精神是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核心是什么,自力更生。什么事情要想強大,要想發展,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這個我非常有體會,凡是你沒有的,誰也不會給你,或者給你了也不是先進的。
1999年中央提出了“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實際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航天精神豐富、升華了,加上一個熱愛祖國。一個人沒有愛是不會把你的寶貴東西拿出來的,有愛才有奉獻,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但是愛國也并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了,我覺得就是愛國。那么對于科技界的工作者,尤其是科技界的黨員來說,現在既然我們肩負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使命,我們就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一方面實干,一方面還要創新,為國家科技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個精神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關于載人航天精神,我想了很久,后來我覺得,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別,當國家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科技工作者都要有這種特別的精神。載人航天工程有什么特別的,我可以舉幾個例子。1992年,我們這個院待遇不高。在這個情況下,要組織一些人承擔“921”載人航天的任務,這很特殊。那個時候誰來承擔這項任務呢?有袁家軍、張柏楠、楊宏這幫年輕人。在特殊情況下,就需要有這些特殊的人,在這個崗位吃苦奉獻。2003年神舟五號要發射了,全國各個協作單位把所有工作人員都送到北京航天城進行總裝試驗。但SARS來了,為了保證上百人的安全,讓大家堅守崗位,我作為總設計師、總指揮就狠了狠心,規定從今天開始起,無論家在京內京外,我管吃管住,就是不能回家。在那種特殊情況下,大家都服從了這個大局。所以,在國家有特殊需要的時候,就得有這種特別的精神。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沒有歷史的記憶,你就對民族的過去,對這個國家,甚至對你的父母也沒有那么強烈的愛”
問:現在很多航天人都是80后、90后,您覺得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講,應該如何弘揚航天精神?
戚發軔:好多年輕人也問過我,說你看我們跟你們比有什么差別?應該說,社會在進步,一代比一代強,這是規律。但是年輕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理解還不是那么深刻。
為什么中央確定每年的4月24日作為航天日,講得很清楚,就是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為中華民族復興來積聚力量。意思就是不要忘記歷史。我覺得中國能夠走到這一天,是幾代人奉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的結果,這個歷史不能忘。
年輕人趕上了好時候,沒有經歷過苦難的歷史,但是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沒有歷史的記憶,你就對民族的過去,對這個國家,甚至對你的父母也沒有那么強烈的愛。沒有愛,就不能奉獻。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是年輕人缺的。年輕人不要覺得好像一切都是應該的,你要問問自己貢獻了什么,你要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國家。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給我們的恩情。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是我感受最深的事情”
問:錢學森先生是您的工作啟蒙老師,親自給您上過《導彈概論》課。在和錢學森等老一輩的科學家交往的過程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戚發軔:老一輩的科學家,都經歷過舊社會的落后與災難,處處挨打、處處受氣。他們對新中國、對國家的愛很深刻。錢學森在美國的生活、工作條件很好,但是他還是想回國,為此還被美國人軟禁了五年。他們為什么要回來?因為愛國,要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所以,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是我感受最深的事情。
另外一點,我覺得他們是戰略科學家,站得高,看得遠。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現在電火箭技術很熱,它的性能應該比化學原料大十倍。那么中國最早誰提出來的?錢學森。四十多年前,錢學森在搞第一顆衛星的時候,他就要求我們五院干這件事,說這件事以后有用,現在大家都知道這項技術的價值了。戰略科學家要看得遠。長征五號的發動機,是1986年“863”計劃立的項,2016年才成功發射。所以,要想在第二個一百年之前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現在就得做30年以后的事。有戰略眼光,才能夠推動我們科技進步。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不忘初心。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是人民的兒子,都是群眾的公仆。把這個位定準了,一身輕松,力量無窮,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問:您1956年入黨,到今年黨齡已經61年了。作為一名老黨員,您如何看待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變化?
戚發軔:應該說十八大以后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切措施,我感覺是人民所盼,反映了群眾的愿望。
我作為一個老黨員,經歷過歷史上各個階段,也感覺到早該如此了。我們經歷過五六十年代,聶榮臻老總當時為了保證我們搞“兩彈”的人不餓肚子,去募捐了一些黃羊肉、黃豆,明確只給科技人員吃,政工人員、行政人員、領導不能吃。一個食堂里頭,我們科技人員能吃肉,人家領導不吃。這是共產黨人優良的作風。
我想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變化,大家都衷心擁護,也希望全面從嚴治黨繼續走向深入。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問:對于推進新形勢下的黨風廉政建設,您有什么建議?
戚發軔:習近平總書記說,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一個社會既要有法律,也要有道德;人既要有他律,還要靠自律,自己管自己,這是更重要的。
人應該有一個高尚的道德,自覺地做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要宣揚正氣,宣揚正能量,要正氣壓倒邪氣。社會風氣要正,讓人不敢做這個事情。此外,個人要有正氣,本身不想去做,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二者不可偏廢,既要依法治國,把人管好;還要以德治國,提高道德水準,讓每一名黨員能夠自覺地按照黨員的要求來辦事。
問:請您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題寫一段寄語。
戚發軔:不忘初心。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民的兒子,都是群眾的公仆。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我們是人民的兒子,是群眾的公仆。把這個位定準了,一身輕松,力量無窮,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采訪整理 孫燦 攝影 張祎鑫)
戚發軔寄語廣大黨員干部
戚發軔簡介
戚發軔,1933年出生。1957年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制,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戚發軔接受本網專訪
采訪札記:
孜孜為國,探索浩瀚星空
走進他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桌子上、書架上、茶幾上擺滿的書。在書山的后面,坐著一位和藹可親而又精神矍鑠的老人。北京冬日的陽光灑進他的屋里,落在一摞摞書上,落在老人的銀發上。他,就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工程師、尤其是航天領域的工程師,都極為嚴謹、理性,理性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戚老講,要有愛,一個人沒有愛是不會把他最寶貴的東西拿出來的。
戚發軔深深愛著自己的老伴兒和家人。2001年,戚老的老伴兒不幸因病去世。正在承擔神舟四號任務的戚老顧不上悲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因為他知道,看中國的宇航員進入太空,是老伴兒生前最大的愿望。老伴兒去世了好幾年,戚老仍不愿搬進更寬敞的新房,甚至連老伴兒留下的物品他都力保原樣。他說,這樣子,就像她一直還在……與此同時,戚老也覺得自己虧欠她太多太多。戚老工作忙,沒太多時間照顧家人,平日里一家老小上上下下,都是老伴兒去照料、去打理。對此,老伴兒毫無怨言。
兩個人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奉獻,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更大的愛。戚老說:“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和他們那一代人一樣,戚老把一生最多的心血和汗水貢獻給了國家。在戚老心中,愛國是理所當然的,是不需要討論的。年幼時做過亡國奴,中學時目睹過志愿軍傷員被美國飛機掃射轟炸的慘景,這些記憶帶給戚老刻骨銘心的印記。從此,“強國”成了戚老一生最為堅定的理想與信念。航天事業強度高、壓力大、責任重,但戚老始終甘之若飴,樂在其中。在采訪中,戚老向我們講述了當年搞兩彈結合時的往事。試驗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連帳篷都沒有,每天晚上只能睡在“地窩子”里。所謂“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大坑,在坑上面搭個支架,坑里面再放一個大通鋪,幾十個人睡在一起。試驗要兩班倒,下夜班的人回去也不敢開燈,一個不小心,就睡到了別人的被窩……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靠著大家的毅力與智慧,“兩彈搞成了,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厲害??!”說罷,戚老笑得像個孩子?!皣业男枰褪俏覀兊闹驹福瑸閲澜ㄔO、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這是戚發軔航天事業的初心。能為此初心奮斗一生,戚老是幸福的。
2017年2月20日,戚老走進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為機關800余名黨員代表作了“學習航天精神,做黨的忠誠衛士”的專題報告。我有幸又一次在現場聆聽了戚老的講述。會場上,戚老的報告數次被我們發自內心的掌聲所打斷。我和同事們被戚老的事跡深深打動、感染、激勵……感動之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聲音突然涌入我的腦海:愛黨、愛國,使命、奉獻,這是航天人與紀檢人共同的特質,所謂同志,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嫦娥奔月的飛天神話,到屈原“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再到縱使粉身碎骨也要為后世闖出一條探天2道路的萬戶。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停止探索茫茫宇宙的腳步。而中國航天人61年來的奮斗與奉獻,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于成為了現實。天穹之上,中國人在太空中留下了一百多顆衛星,把11名宇航員成功送上太空;廣寒宮旁,“嫦娥”、“玉兔”展現著中華民族在21世紀新的創造力;湛湛青天,“天上宮闕”不再僅是詩人美麗的想象,更是中國人邁向更浩瀚宇宙的前哨……
而所有這些光榮與夢想,都離不開像戚老這樣的中國航天人,離不開他們一生的奉獻與付出。
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孫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