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8-16 22:23:08
新華社濟南8月16日電(記者鄧衛華、蕭海川、袁軍寶)淄河水蜿蜒流過,岳陽山蒼翠依舊。今年的8月16日,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誕辰95周年的日子。在他的家鄉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人們用一場簡樸但不失莊重的紀念活動,來寄托對他的追思懷念。
焦裕祿生前在田間勞動的情形(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村。村中至今依然保留著他的故居——一個北方農家四合院,院中有三株槐樹參天挺立,正房、廂房里的擺設,一如焦裕祿離開時的樣子。
“我1964年春節才見我叔,那時候我還沒過門呢。”76歲的趙新愛,是焦裕祿故居的管理員,也是焦裕祿的侄媳婦。她的家與焦裕祿故居比鄰而立。53年前的那次相逢,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即便如此,依然給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趙新愛說,當時的焦裕祿身穿一件灰色舊大衣,頭戴一頂棉帽,腳蹬一雙老漢鞋。“別說是干部,穿得都不如村里的老百姓哩。”趙新愛記得那時候焦裕祿臉色發黑,可在奶奶(焦裕祿母親)面前,他從來不顯病態。直到焦裕祿病逝后,村里人才慢慢知道,他那時已經抱病在身,卻一直堅持忘我工作。
故居向北不遠,便是博山焦裕祿紀念館。紀念館前,幾名工人正忙著澆筑水泥基座。基座上放置著一臺碩大的煤礦卷揚機,齒輪上仍留有未擦拭干凈的機油。
8月16日,在淄博市博山區焦裕祿紀念館,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前左二)向鄉親們講述父親焦裕祿在故鄉的往事。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博山焦裕祿紀念館館長焦玉星說,焦裕祿在河南蘭考治理“三害”的事跡可謂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工業領域也是一把好手。
“這臺卷揚機,是洛陽礦山機械廠生產的。”焦玉星告訴新華社記者,焦裕祿25歲作為南下干部離開山東,之后的17年轉任多地,其中在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長達9年。在這9年中,他推動研制了當時國內首款直徑2.5米的雙筒卷揚機,填補了國家卷揚機科研項目的空白。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焦裕祿二女兒焦守云也回來了。從兩歲起,她在北崮山村度過了9年的童年時光,然后隨父親去了河南。在她的兒時記憶中,父親一次次地外出遠行。
“那時候,幾乎每年一次,我爸在哪兒,我們就去哪兒看他。我記得奶奶的大手拉著我的小手,走出山村,坐上火車,要好久好久才能見到父親一面。”焦守云說,那些年她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去過大連、洛陽、鄭州。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在紀念活動上,焦守云又吟誦起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山河如故、鄉音綿綿,“95歲”的焦裕祿,依然活在人們的心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