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8-21 14:27:08
新華社廈門8月21日電 題:藍色暢想:廈門灣的生態樂章
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在鼓浪嶼,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白海豚跳躍嬉戲;在黃厝海域,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文昌魚保護區;素有鷺島美稱的廈門,白鷺隨處可見……位于東南沿海的廈門,因為極其優美的海洋生態,聞名遐邇。
廈門市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劉巍說,中華白海豚極為珍稀,需要豐富的生物種群才能存活,文昌魚對水質要求很高,這幾年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和文昌魚的種群密度穩中有升,主要得益于廈門灣良好的海洋生態。
據廈門海洋部門統計,廈門灣擁有近2000種海洋生物,其中不少屬于珍稀海洋物種,2012年被國家海洋局確定為全國首批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續2年在農業部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考核中位列總分第一。
良好的生態不僅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很好的棲息環境,也吸引了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我們就是沖著廈門的海過來的,真的是太漂亮了。”黑龍江游客劉辰暑期帶著孩子在海里游泳,“海水這么干凈,太難得了。”
廈門全市陸域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9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26公里, 其中深水岸線31.7公里,岸線曲折,類型多樣,是一個復合式的海灣。
廈門海域也曾網箱密布,并產生大量海洋垃圾。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保護與觀測預報處處長張煦榮說,從1998年開始到2008年10年間,廈門投入數十億元進行退養整治,退出養殖海域7萬多畝,整治海域面積161平方公里,退墾還海約4.5平方公里。
“‘中國最文藝小漁村’曾厝垵以前也在環島路海水養殖海域中,很難想象吧?”張煦榮說,通過整治,廈門海域水體交換能力得到改善,由養殖產生的海洋垃圾也得到徹底清除。
海漂垃圾是近年來海域污染的重要源頭。“廈門市堅持遵循‘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的原則,從源頭上進行整治。”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海域與海島管理處處長黃超群舉例說,廈門海域七成以上的入海污染物來自九龍江。廈門與九龍江流域的漳州、龍巖兩市開展合作,啟動九龍江流域綜合整治工程,解決流域給河口海域帶來的環境問題。
據介紹,目前廈門市海上環衛站配有4艘打撈船,20余艘人工打撈船,每年清理海洋垃圾量約1600余噸。
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一直以來,廈門都致力于海洋資源的修復和保護。五緣灣、馬鑾灣等海灣原來淤泥較多,截至目前已累計清淤1.7億立方米,增加了5000多萬立方米的納潮量。
高集海堤開口改造工程、大嶝海堤拆堤建橋工程、馬鑾海堤破堤建閘工程……近年來,廈門實施的這些重大工程也大大改善了廈門海域的水動力條件和水質環境,減少了海洋垃圾。
在翔安區下潭尾海域,用于海洋生態修復的60公頃紅樹林,已經成為一道景觀;岸線已修復30公里,建成人造沙灘100多萬平方米。“廈門的沙灘修復技術,全國有名。”張煦榮說。
海洋生態保護,從根本上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廈門通過人大立法,出臺了《廈門市海洋環境保護若干規定》,迄今涉海法規規章已達30多部。
另外,廈門還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劃定海洋生態紅線;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組建全國首支有行政編制的海洋綜合執法隊伍;先后獲得東亞海岸帶綜合管理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獎和可持續發展杰出成就獎等榮譽。
當地民間環保志愿者和公益組織也積極參與保護。近日,一群環保志愿者在廈大白城沙灘開展清理海洋固廢公益行動。“廈門的海是我們大家的,每一個人都有保護的義務。”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會長王忠武說。
廈門因海而生、憑海而興、與海共榮。廈門已經形成了以港口航運業、濱海旅游業、臨海工業和海洋高新產業為主體的海洋經濟體系。2016年實現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543.3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全市GDP比重達14.4%。
“廈門能夠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都與海洋息息相關。”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裴金佳表示,廈門將繼續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的整治和保護,持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