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10-31 15:14:10
專家熱議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堅持新發展理念獲共識
人民網北京10月31日電(陳孟)十九大報告圍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目標,明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六方面內容。究竟什么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接下來的改革與發展中,怎樣才能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暨新‘巴山輪’會議·2017——十九大后的中國與世界”上,與會專家結合十九大報告和全球經濟形勢,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重要改革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著力構建一種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體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瑞龍認為,必須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其原則就是要發揮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楊瑞龍表示:“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讓市場機制在資源分配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其次,必須推進市場化的改革,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權力邊界,也就是“十九大”報告中所講的“調控有度”;第三,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政府體制的改革,完善宏觀調控的方式。”
中國社會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在發言時指出,需要注意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前提下作出的部署。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他強調,“以‘比對’的思維方式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當前是非常重要的。”
高培勇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如何通過“比對”的思維方式,以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首先,我們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條件下來布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按照新時代的要求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其次,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變化,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著力解決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而非以往的規模問題速度問題。
第三,我們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條件下構建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把著力點放在結構上而非規模上。
第四,新發展理念是以質量和效益為主線,而非速度和規模。我們由高速增長轉入到高質量增長的階段之后,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上去提升經濟的發展質量。
第五,還需要比對新的政策框架。“十八大”以來我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高培勇指出,“現在宏觀經濟政策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動結構性的調整,而不應滿足于在政策層面上去推動結構性調整。“”
第六,我們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條件下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高培勇認為,這也是我們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所必須比對的一個問題。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需要確立新的指導思想,“過去70年我們的發展基本上是遵循勤勞致富的指導思想,我覺得未來30年我們應該把指導思想從勤勞致富轉向適度享受。這跟我們整個經濟轉型是有關系的,因為經濟增長不再是第一位了。”
“從勤勞致富走向適度的享受,我們實現全面現代化就有了希望。” 姚洋表示,具體來說,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全面現代化,至少需要滿足幾個標準,包括實現全民社保、消除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恢復環境修復生態,以及經濟政策從注重生產向注重福利的提高轉變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