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20 17:57:11
新華社蘭州11月20日電(記者黃文新)較之幾年前,甘谷麻鞋的生產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但產品依舊沿襲了千年工藝。
冬天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52歲的楊小琴臉上,寬敞的車間不亞于在南方做工時的廠房。她來自甘谷縣禮辛鎮寨子村,年輕時外出到紡織廠打工好多年,現在回來做麻鞋。“每畝地種麻收入3000多元,自己在鞋廠編鞋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楊小琴說。
王應武是這家麻鞋企業的負責人,他說,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承包縣里的福利廠,把生產的麻鞋拿到附近的小店賣,“掙點錢推日子”。現在,他的企業已經成為當地的麻鞋生產基地。
史料記載,麻鞋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東漢以前。大青麻纖維結實耐用,編制技藝至唐代已趨成熟。在物質條件尚不發達的漫長歷史中,當地百姓普遍穿著它,雖然鞋子的材料幾經變化,麻鞋卻因為價廉物美,依舊很受歡迎。
“當初的確很難,一雙鞋掙幾毛錢,大冬天的幾個人圍著火爐子做麻鞋,臉燙燙的,脊背后面冷風直吹。”企業負責人之一張玉林說。
20年前,甘谷來了一個美國人,對這種傳統手工制作且純天然材料的鞋非常喜歡,也第一次讓當地的麻鞋見了世面。“那次合作的時間并不長,我們也缺乏做外貿產品的經驗,吃點虧是必然的。”王應武說。
吃虧長見識。在后來的日子里,當地政府專門劃撥土地對企業進行升級,企業自己也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甘谷麻鞋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為了讓這一帶著民族文化符號的產品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專門聘請日本、法國、意大利的設計師設計了商務風格、居家風格、運動風格等不同類型產品。
2016年,甘谷縣出口到日本、美國、歐洲和中東地區的麻鞋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隨著電商市場的發展,國內線上營業額去年也突破500萬元。
現在,當地有1000多名婦女在家中或在廠里圍繞麻鞋生產改變著自己的生活,而原材料大青麻的種植更是讓周邊的兩個縣4萬多農戶受益。
另外一種改變也越來越明顯。“前幾年,市場銷售出現瓶頸,但‘一帶一路’倡議讓我們與世界的路途縮短。相信麻鞋會走得更遠,朋友會離得更近。”王應武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