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網
2017-12-11 11:01:12
12月10日,澎湃新聞從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工作人員處獲悉,近日,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發布《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使用及新媒介素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全國首份系統地關注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使用習慣及新媒介素養的報告。
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使用及新媒介素養報告
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所長涂濤表示,青年教師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其新媒介素養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科研效果,以及學生的新媒介素養。
據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本次調查持續時間為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調研團隊與新浪微博大數據中心、微博校園合作,抽取了12784位以“高校教師”認證的微博用戶的基本網絡標簽和內容關鍵詞,并與微博校園大使合作,直接觸達全國各地高校教師,最終共回收有效問卷3667份,構成報告的數據基礎。
澎湃新聞注意到,報告全文約2萬余字,以高校青年教師為調研對象,從生態、行為、職業、素養、教育五個方面展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媒介使用現狀與媒介素養,對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新媒體能力和新媒介素養方法進行探索。
高校青年教師網絡生態群像 來源:白皮書
正向情感內容占近八成
報告表示,“高校青年教師”網絡群體,其中25歲-29歲的人群占比45.15%,成為網絡和社交媒體上虛擬“在場”的行為主體,群體年齡分層化特征顯著。
在性別方面,男性用戶占比66.26%,女性用戶占比33.74%,男性優勢明顯。而且,區域活躍度受區域教育發展水平及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大。以微博為例,活躍用戶規模最大的是華北地區(含北京),占比30.89%;其次為華東地區(含上海),占比25.59%。
報告指出,高校青年教師是高知識密度,且較依賴互聯網的群體,但其新媒體卷入度低于網民整體水平,意見領袖基本未見,動機鴻溝顯著。
在情緒偏好方面,青年教師所發布的博文偏向于“好”、“樂”等正向情感,其中“好”占79.57%, “樂”占15.9%,“惡”占3.28%,“懼”占1.04%,“衰”、“驚”、“怒”類情感占比均不到1%,正能量顯著。
有提升新媒體技能訴求
報告指出,青年教師接觸新媒體的時間較長,5年以上的占比21.20%,兩年以上占比64.6%,新媒體的使用已成為高校青年教師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較整體網民,高校青年教師筆記本電腦(74.9%)的接入度高于智能手機(65.6%),移動性偏弱。
在獲取信息方面,搜索引擎(58.8%)和網絡新聞(54.7%)是青年教師最常使用的新媒體平臺,而近幾年市場發展最快的網絡視頻服務卻在青年教師方面遭“冷落”,選擇率僅為37%。
報告表示,在工作中,青年教師將新媒體視為一種新平臺、新工具、新現象,主要用于信息獲取與溝通互動。54.2%的青年教師會通過信息可視化的方式來展開教學,50.3%的青年教師會選擇在授課過程中播放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視頻,37.6%的青年教師還會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在課堂中直接與學生進行互動。高校教師尚未從知識獲取型角色轉化為知識傳播者角色。
此外,青年教師具有強烈的提升新媒體技能的訴求,并希望得到更新穎、更多元、更具深度的知識。55.9%的教師希望得到關于教學資料的檢索、獲取、加工和使用方面的培訓,50.9%的教師希望提升自己多媒體軟件設計、開發和制作的技術,49%的教師希望能夠學習新媒體在教育傳播中的理念和方法,37.4%的教師期待學習信息可視化方法,39.3%的教師希望學到新媒體與學科教學整合方法。
近五成人曾轉假新聞
報告指出,高校青年教師相較其他人群往往具有更高的學歷,但是高學歷并沒有轉化為高媒介素養,且高學歷教師的核心素養并沒有顯著高于學歷較低的教師。
高校青年教師的各項新媒介素養發展不平衡,其中媒介使用與媒介認知的素養較高,媒介參與與媒介批判能力較低。
報告稱,媒介批判能力成為高校青年教師的顯著短板,41.6%的人不質疑信息的真實性,49.5%的人曾轉發假新聞,60.1%的人不知如何取舍信息。
這也意味著,高媒介水平的接觸不等于高媒介水平參與,高校青年教師新媒介參與水平的得分(3.27)低于整體素養平均得分(3.38)。
報告對未來的媒介教育給出建議:以通識教育為架構進行媒介教育培訓;針對受教育對象的差異定制多維度定向性媒介教育;培養媒介思維,提高教師媒介參與水平和媒介批評意識;將媒介與科研教學實踐融合,培養媒介教育的“創造者”。
原標題:青年教師新媒體素養報告:觸網低平均水平,一半轉發過假新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