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2-15 20:50:02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 題:傳統年畫飄出濃濃中國“年味兒”
新華社記者
年畫,是中國的古老傳統文化;過年貼年畫,是中國人的傳統年俗。
每當家家戶戶歡歡喜喜地在門窗、墻壁貼上年畫,祈求來年家宅平安、風調雨順,一股濃濃的中國年味兒便撲面而來。
在濃濃的年味兒中,對于中國人來說,年畫就不只是一幅畫,還是承載著追夢的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圖騰、幸福之舟。
貼起年畫,才算過年
臘月二十九下午,古城蘇州陽光和煦。家住定慧寺巷社區的廉家英老人與老伴兒一起,忙碌著張貼桃花塢木版年畫。廉阿姨說:“結婚近50年,年年如此。仿佛只有拿起糨糊、剪刀,貼起桃花塢年畫,才算過年。”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350多年歷史。由于刻板工整細膩、裝飾效果濃郁,在群眾中廣泛流傳。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遺名錄。
1935年出生于蘇州桃花塢的房志達,14歲進入當時生意最好的王榮興年畫鋪做學徒。“當時年畫生意好啊,做年畫的人從雞叫干到深夜。”
如今正值新年,房志達還是不停不休,堅守在蘇州工藝美院的一間教室里,一站就是一天。“我見證了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起起伏伏,桃花塢年畫也見證了我人生的起起落落。”房志達說。
為保護和傳承桃花塢年畫工藝,2001年,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劃轉到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以校企合作的“桃花塢模式”培養年畫傳承人,在全國工藝美術高等院校中開創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先河,如今已形成四代共8位傳人的傳承格局。早已到退休年齡的房志達被返聘到學校,手把手帶起學徒,身手相傳。
新筆調、新元素、新年畫
有著60多年歷史的陜西長安淙栩木版年畫,隨著第三代傳承人鄒笛的改革創新越發受到市場歡迎。
鄒笛的父親鄒宗緒是國家一級美術師,他汲取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并以新穎的筆調和符合新時代的元素,創作出獨具一格的新年畫——淙栩年畫。
與普遍取材于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的年畫作品不同,從創立之初淙栩木版年畫就更加注重反映新時代面貌,貼近日常生活。作品多以喜慶豐收為主題,加以人物、動物、花卉和農作物作為素材,大膽使用淡藍、淡綠、赭石、灰色和假金色,使得畫面更加豐富多彩,突出豐收喜慶氣氛、寓意美好生活。
肩負傳承與創新的責任和使命,鄒笛用父親多幅作品完成了《大吉大利》新年畫的制作和印制,深受專家學者的肯定和鼓勵,并開發出年畫木刻掛板、抱枕、絲巾、錢包、本子等上百種年畫文創產品,得到公眾的喜愛。
處處好年畫,裝點新一年
生于年畫世家的王星儒是四川綿竹年齡最長的年畫藝人,他十一歲便跟著父親王天保學習年畫制作,如今96歲的他一直堅持繪畫和創作。王星儒介紹,綿竹人都喜歡年畫,善于制作年畫,“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
綿竹街頭處處裝點著年畫。“這一幅幅年畫真漂亮,還是綿竹最有年味。”剛剛從銀川打工回來的陳代蓉說,綿竹城在年畫的映襯下,過年的味道更濃了。
正在舉辦的第十七屆綿竹年畫節從小年到正月十五為期半個多月,匯聚了新春巡游、年畫展銷、年畫村燈光節和油紙傘節等豐富多彩的惠民活動。
長年在外地打工的綿竹人魏勇每年都會趕在年畫節開幕前回家,他說,年畫節是新年的預告,紅紅火火的年畫節一開幕就讓綿竹的年味更濃了。
年畫村是綿竹年畫的發源地,有百年的年畫制作銷售傳統,2008年的汶川地震讓綿竹遭受重創,曾經的年畫村幾乎被震毀。災后重建過后,年畫村因畫重生,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又展現出獨特的韻味。每年春節,這里依托年畫開展的鄉村旅游吸引了不少周邊城市的游人,綿竹年畫也成為四川特色旅游商品。
古老年畫,世代傳承
春節臨近,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高臘梅的年畫作坊里,從四面八方趕來選購年畫的客人絡繹不絕,他們對今年新出的狗年生肖年畫“金狗賜福”贊不絕口。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產地在湖南省隆回灘頭鎮。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夸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
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鮮見。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專門描述了灘頭年畫《老鼠娶親》,并將該畫視為珍品收藏,此畫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2003年,灘頭年畫在北京獲得中國傳統工藝品金獎,2006年6月,灘頭年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讓年畫以新潮的姿態走進新時代
13日上午,佛山市禪城區一條狹窄的巷子里,馮氏世家佛山木版年畫店迎來了三名專程從北京過來拜訪的游客。馮炳棠的女弟子劉鐘萍接待了他們。
劉鐘萍帶著三年級的小學生劉依易親手體驗制作了木版年畫的過程。用刷子將墨均勻刷在木版上,蓋上紅紙,再用另一個刷子刷紅紙。劉依易按照指導將紅紙揭開,一個財神年畫就新鮮出爐了,他拿著自己做的年畫開心不已。
佛山木版年畫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畫興盛于清代乾嘉年間,近些年淡出歷史舞臺。目前佛山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僅剩馮氏一家,82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是佛山如今唯一掌握木版年畫全套工序的人。
劉鐘萍是他的弟子之一。從導游到因興趣成為年畫的講解員,再到被年畫深深吸引、拜師學藝,劉鐘萍說,從年畫里,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劉鐘萍的出現,也讓這個古老的行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6年,劉鐘萍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辦的非遺研修班,了解了當前非遺傳承發展的新方向。回到佛山后,劉鐘萍開始嘗試給年畫賦予現代意義,讓年畫活起來。她利用“和合二仙”保佑家庭和睦婚姻幸福的美好寓意,舉辦的“脫單專場”開放日活動受到熱烈追捧。
此后,劉鐘萍又舉辦了多場年畫開放日活動,“五子登科”“狀元及第”就是“逢考必過”,財神是“一個億小目標”,門神是“Hold住全場”……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解釋每張年畫的美好寓意,年畫不再是塵封在歷史里的“老古董”,而是以一種新潮的姿態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中。(記者劉巍巍、蔡馨逸、張超群、鄧瑞璇、謝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