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3-22 08:02:03
事關每個孩子的兩道“考題”(深聚焦)
談及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兩道“考題”的比喻深入人心。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1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談道,現在擺在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有兩道考題:一道考題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另一道考題是解決好教育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優質而又公平的教育。
兩道考題:一道致力于未來,關乎目標方向;一道立足當下,關乎攻堅克難。兩道考題與每個孩子有關,也與教育領域的每一位工作者息息相關。
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作為民生之本,受到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也成為會場內外普遍關切的話題。兩會上的“部長通道”“代表通道”“委員通道”以及記者會和小組討論,也傳遞出了很多事關教育改革發展的好聲音、好觀點、好訊息,為兩會后教育事業注入信心。
牽住“頑疾”“痼疾”的“牛鼻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難點問題和一些“頑疾”“痼疾”也如影隨形,成為教育領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突出表現。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直面問題,代表與委員們建言獻策。
兩會首場“部長通道”,陳寶生部長聚焦的首個問題,就是課后“三點半”難題和與之相關的校外機構補課亂象。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國教育發展特定階段的產物,“三點半”難題在過去一段時間,成為困擾很多家庭的現實難題,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在內的多地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力求切實解決父母的后顧之憂。但隨著探索的逐漸深入,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如何打開思路,跨部門解決政策掣肘,成為當下最緊迫的問題。為此,陳寶生指出,延長老師工作時間涉及的成本如何分擔,涉及的相應勞動法律法規如何協調,都是下一步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同樣被牽住“牛鼻子”的還有“老大難”問題:學生課外負擔過重。今年兩會,“減負”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和委員們也都普遍達成這樣的共識:盡管近些年來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刀切”的量化規定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地區、校際間的現實差距;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突出,各類“輔導班”“培優班”讓家長“愛恨交加”,教師、家長特別是學生的“減負”獲得感還不強等。
究其原因,代表和委員們普遍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輔導班”成了一些家長的無奈選擇。其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定位不夠清晰,越來越多的目標被加給學校和學生,越來越多的內容要“進校園”“進課堂”。此外,目前,為滿足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建設的需要,教師在大綱規定的學科課程外,還要開發各種實踐課程、綜合課程,課程體系膨脹過快、種類過多,加之學科之間、學段之間、教師之間缺少銜接整合,動手實踐、創意制作、考察調研、親子合作等新的作業形式與日俱增,疊加起來就成了較重的負擔。
如何解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建議:首先要強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同時要規范課程設置、深化評價改革,有針對性地做好“減負”“四則運算”。“加法”,是把孩子的睡眠和運動時間加上去,把親近自然和興趣愛好加上去;“減法”,是嚴控課內外作業的數量、種類、形式、難度,把不必要的負擔減下來;“乘法”,是把多元評價的激勵機制成倍拓展;“除法”,是將違規的校外補課、辦班,以及各種違反學生成長規律的比賽堅決去除。此外,要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教育主陣地的內涵式“減負”。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傳“基礎教育為人生發展奠基”的價值取向,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三方互為補充、良性互助,在“減負”問題上形成合力。
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如何補上基礎研究“短板”的問題。科技強才能國家強、只有基礎強才能科技強,高等教育如何補上基礎研究“短板”,吸引更多人才“板凳坐得十年冷”,沉潛下來投身基礎研究?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認為,基礎研究不僅僅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也有可能成為短板,因為基礎研究有三個特點:人才培養的周期長,不能拔苗助長;從基礎研究到經濟社會應用的鏈條長,很難用短期的績效來評估;基礎研究的探索性、可預見性差。因此,不能按照設定的計劃來發展基礎研究,要長期和穩定呵護基礎研究的發展。
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仍需攻堅克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實現這一目標,尤其是實現更高質量的公平,需銳意創新,攻堅克難。
全國兩會期間,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成為相關部委和代表委員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執行理事會理事長魯勇就在“部長通道”上介紹,目前我國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到90%以上,過去幾年中,每年都按照“一人一案”在推動解決,但現在按照實名制登記情況看,還有24萬左右殘疾兒童沒有完全解決好義務教育問題,而這些孩子絕大部分都是重度殘疾或者分布在貧困農村地區。為了讓這些孩子也能夠接受義務教育,需多方發力,將這些孩子納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幫助他們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還特別需要采取送教上門、遠程教育等特殊手段,而這就需要有更多人參與到殘疾兒童的志愿教育中。
針對最攸關教育質量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陳寶生部長直言:“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是要提高教師地位、榮譽感,讓教師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為此,他提出“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提出通過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改革教師編制配備制度及教師準入和離職制度,給老師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號召全社會提倡尊師重教等方式切實提高教師地位。
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還需要更多教師尊重教育規律,投入飽滿的熱情和愛心。“我們給孩子留下什么樣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孩子。”王歡談道,在小學階段,孩子就像一顆正在萌發的種子,小學老師就要精心地呵護好這顆種子,讓這顆種子盡可能的飽滿,充滿生命的能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好老師一定會關注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把孩子當作孩子看。
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教育事業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其事關民生之本,關乎社會公平,同時也因為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對其他各行業領域起到人才和智力支撐的作用。而如何更好地將教育事業發展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兩會期間,也有很多精彩聲音。
針對扶貧攻堅,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談道,無論從我國教育體系自身完善的需求,還是脫貧攻堅的現實需要來看,貧困地區的中等職業教育都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短板,應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給予優先發展。還有不少委員建議,把“中職教育脫貧”作為教育脫貧的重要工程,通過職業學校給學位、企業給崗位、財政綜合保障“三管齊下”,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勞動力和未完成學業但有就業潛力的青壯年,送進中職學校學習。同時實施“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職教育能力提升計劃”。將貧困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增量部分,重點放在中等職業教育上。辦學有特色、直接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就業和創業融合前景較好的中職院校,應納入重點支持對象,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能力,保障辦學質量。
此外,就教育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人力支撐作用,代表和委員們也都給出各自的思考。
“當前,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很多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同時,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任務又等不得、慢不得,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用智慧和行動回答好新時代教育事業面臨的‘考題’,給出讓人民滿意的答案。”許多代表和委員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