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4-26 17:07:04
不少人體驗過這樣的小測試:面對同一張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滿臉皺紋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卻是正值青春妙齡的年輕姑娘。關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圖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別。這種現象,值得思考。
心理學中有個判斷,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實”。客觀事實是立體、生動的。把事實準確投射到認知,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換言之,粗淺、片面的觀察,容易導向不完整、不正確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飛機經常被打得滿身彈孔,盟軍專門開會研究如何加以改進。看到機身傷痕最多,多數專家決定在機身上加厚鋼板以保護飛機。與會的一位教授卻從整體出發,認為這些飛機能回來恰恰因為機身中彈,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彈的飛機都墜毀了,因此最需要保護的是引擎。由此觀之,主觀經驗很容易遮蔽客觀事實,一個人一旦墜入“注意力陷阱”,則如盲人摸象,極易陷入主觀主義、經驗主義誤區。
現實中,一些人受限于慣常的經驗,往往擷取一點、不及其余。譬如,征求發展老年事業的意見建議,基層單位請來的都是“活躍的老年人”,結果相應措施就集中在增加文化健身場地和設施等方面,而最困難的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真實需求卻難以得到反映。再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有的人只聽信自己愿意看到的內容,用主觀臆想代替理性分析,不還原真相、不了解全貌,忽略了自身注意力之外的豐富事實。凡此種種,難免讓認知發生偏移,無法勾勒出客觀實際的全景。
赫胥黎在談及科學研究時說:“事實不因為被忽視而消失。”許多時候,人們注意力中的“焦點”,其實只是事實的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如果不加辨別、囫圇吞棗,就會掉進思維陷阱。這就要求我們增強自省意識,善于跳出認知的局限,擺脫局部因素的干擾,從更高的站位運用理性思考問題。許多事例啟示人們,成一己之見易、謀長遠之計難,只有視野宏闊、克服偏見,才能把握本質、洞見規律。
哲人有言: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關注注意力之外的事實,還應提醒自己多變換角度,多換位思考。蘇軾被貶時并未沉淪,而是寄情生活,擁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在造福當地百姓的實踐中,拓展了人生格局。從這個角度來看,執迷于財富、權力、地位、名聲,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功利的世界;從追求意義出發去觀察世界,就能打開更為廣闊的大門。
握著剩余的半杯水,有的人感到焦慮,另一些人卻心生樂觀。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凡事不拘泥于所見所聞,不囿于成見偏見,我們才能走出注意力陷阱,抵達不凡的人生境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