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wǎng)
2018-06-09 16:28:06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9日電(記者段敏夫、何奕萍)在地處新疆西北角的額敏縣,玉什喀拉蘇鎮(zhèn)齊勒布拉克村是一處牧民定居村,一大片長勢良好、嬌艷蓬勃的紅樹莓成為這里一道亮眼的風(fēng)景線。告別四季游牧、放下馬鞭多年后,曾經(jīng)的哈薩克牧民引進(jìn)紅樹莓,也迎來了一次新挑戰(zhàn)。
“別說種果樹了,下馬后的牧民連麥子、玉米都種不好!”在村支書馬烏特別克·馬哈孜的印象中,得到國家扶持,千百年來游牧在山區(qū)和戈壁間的牧民大都定居下來,有了磚房、棚圈和草料地,甚至還有了面積不小的墾田。但要說起種莊稼,村里沒幾個敢夸口種得好。
從放羊到種地,是牧民定居下來面臨的一次挑戰(zhàn)。包括齊勒布拉克村,在新疆各個牧民定居點中,不會種地、種不好地的情形存在了很長時間。直至現(xiàn)在,與真正的莊稼人相比,定居牧民大多只能簡單地種些小麥、玉米,種植收入有限。
“牧民的餐桌上,風(fēng)干肉、奶茶、奶疙瘩常有,蔬菜是不多見的。”馬烏特別克·馬哈孜告訴記者,沒有吃菜的習(xí)慣,也沒有種菜種地的意識,為了讓定居牧民發(fā)展庭院經(jīng)濟(jì),村干部磨破嘴皮不說,還要帶頭先干。
不過,定居下來的一個好處是,村民隨時可以從電視和網(wǎng)上接觸特色種植、養(yǎng)殖的信息。“別人行,我們?yōu)槭裁床恍校 倍ň泳昧耍桓嗜撕蟮南敕u漸萌生,而各級政府鼓勵脫貧致富的優(yōu)惠政策讓牧業(yè)村底氣漸足。
看到網(wǎng)上有關(guān)種植紅樹莓的信息,大家眼前一亮。村委會決定,派馬烏特別克·馬哈孜和幾名村民,赴青海考察了解詳細(xì)信息。回來后馬烏特別克·馬哈孜興奮地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紅樹莓長成后畝產(chǎn)在800公斤至1噸,每畝收入可達(dá)6000元到1萬元,是個增收的好路子。
然而,青海“外來戶”的落戶過程并不順利,馬烏特別克·馬哈孜算的賬也沒完全打消村民心頭的疑慮。原來,紅樹莓種苗要3.7元一株,加上其他種植成本,第一年每畝地的投入要4000多元,這么高的投入讓村民們踟躕不前。
“雖然比種玉米收入高多了,但畢竟村里沒人種過,好不好種,好不好銷,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村民阿曼太的說法,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
面對大家熱切卻又躲閃的眼神,身為村支書的馬烏特別克·馬哈孜只好帶頭先干,2017年4月,他拿出70畝地,嘗試著種下了樹苗,8月,還處在生長期的部分紅樹莓就掛果了,果實一下來就被聞訊而來的商販在田埂上買走。馬烏特別克·馬哈孜提前嘗到了甜頭,而村民們的疑慮也隨之消散。
今年,村里號召100戶村民每家出1畝地,擴(kuò)種紅樹莓。阿曼太說:“大家沒了顧慮,就怕來晚了拿不到種苗。”
淅淅瀝瀝的小雨拖住了夏天燥熱的腳步,滋潤著田間蓬勃生長的紅樹莓。記者穿行在村子里,還看到村民房前屋后種植的蘋果樹、酸梅樹。熟悉游牧生活的當(dāng)?shù)馗刹空f,這些出現(xiàn)在牧業(yè)村里的果樹,既是牧民生產(chǎn)生活方式變遷的見證,也是美好生活的希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