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
2018-08-08 16:57:08
買理財,風險評級別走過場
資管新規逐步落地,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專家提醒投資者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長沙晚報記者 陳登輝
去銀行開戶時,工作人員往往會讓客戶填一張風險評級表,上面有三四十道題目,多與投資偏好相關,例如此前有哪些投資經驗、投資策略更傾向于保守還是激進等等。大部分投資者會認真填寫,但也有個別銀行,為了表現服務“貼心”,會為客戶代勞,只要客戶在上面簽字即可。
這樣的操作盡管不合規,但由于一般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很少出現虧損,所以很多投資者也就默許了。不過隨著資管新規逐步落地,剛性兌付被打破,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這讓曾經“雞肋”的理財測評不能再馬虎。對每一位投資者來說,是時候好好重新認識一下銀行理財風險評級了。
越俎代庖,銀行代填風險測評
今年3月,長沙市民殷先生來到北京銀行星沙支行開戶。“開戶時他們工作人員問我用途,我說主要是儲蓄,也會購買理財。”殷先生向接待他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平時會做些穩健型的投資,“過了一會,工作人員就給了我一張測評表,”讓殷先生沒想到的是,這張表已經全部填好,“我仔細看了下,上面所有選項都選了B。”當時工作人員給他的解釋是,這樣評估的結果就會是穩健型,方便以后向他推介相關產品。
“這樣客戶省事了,但畢竟關系到真金白銀,是不是太不嚴謹了?”殷先生表示,銀行現在都在比服務,但有些服務還真不能越俎代庖。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案,在記者的調查走訪中,有不少投資者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些銀行做測評是在機器上,上面還有時間限制,那些題也沒仔細看,工作人員讓我選哪個我就選哪個了。”
如此“走過場”,符合規定嗎?記者了解到,根據原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超過一年需重新進行風險測評。
客觀測評,投資策略精準畫像
資管新規給銀行理財帶來的最大變化,莫過于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這就需要投資者對自我認知更加清晰和準確,避免因評估偏差而產生投資策略的失誤。
長沙銀行銀德支行理財助理周韓英表示,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損失承受程度等內容,測評客戶風險承受能力。
具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根據風險大小一般分為五個等級:低風險(保守型R1)、中低風險(謹慎型R2)、中等風險(穩健性R3)、中高風險(進取型R4)、高風險(激進型R5),風險依次遞增。其中謹慎類投資者不能承受任何本金損失,激進類投資者能承擔一切風險,大部分投資者的風險評估結果是前三類甚至前兩類。比較保守的投資群體,例如老年人多為第一類。
對于銀行來說,這份測評結果,是對客戶投資理財的第一份畫像。“銀行理財風險評級對于商業銀行本身而言,可以有效識別客戶身份,了解其風險偏好及承受能力,從而合理制定理財產品結構。”周韓英表示。
理性看待,多看風險少比收益
一份科學合理的風險測評,可以依據投資者的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等客觀因素,同時通過投資偏好等主觀因素,借助智能測試手段讓投資者更加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與風險承受能力,樹立正確理性的投資態度,避免出現不符合自身風險屬性的投資行為。
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部分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實際上并不是很到位。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銀行理財產品實際銷售過程中存在誤導投資者現象,相關風險提示也不到位。“一方面銀行存在誤導銷售,如向客戶保證產品按最高收益率償付;另一方面客戶貪圖便捷,對產品購買中的各種提示未加重視。對此投資者應提高警惕,仔細完成測評,提高風險認知。”
在嚴監管的大背景下,隨著資管新規逐步落地,銀行風險測評執行將更為規范和嚴格。例如商業銀行在風險評級過程中實施專區“雙錄”,即設立銷售專區,并在銷售專區內裝配電子系統,對自有理財產品及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同時在顯著位置以醒目字體提醒消費者,可通過信息查詢平臺、網站或其他媒介了解產品相關信息,并進行明確的風險提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