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8-20 05:19:08
居高聲自遠
做官做人應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方能說話“有分量”、讓人服氣,聲名才能遠播。究其根本,這種居高致遠的氣勢與風范,完全取自其孤高與耿直、清廉與才華所蘊涵的人格美的力量,而絕非“兩面人”依憑見風使舵,或投機取巧等歪門邪道所能得到的。
七月,大多數昆蟲“低調”起來,或躲在樹蔭、草叢,或藏于巢穴、巖隙,只有蟬不憚于太陽的熱烈,把飛揚的聲音熱情地放大成極致的生活音樂。而送走夏季,便一腳踏入落寞老年,歌聲不再雄壯和歡快,一如靜美落葉,輕輕飄去,悄然離世。
“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蟬用自己高調“工作”、低調“生活”姿態,印證了這個素樸真理,同時向人表明: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蟬卵孵化后,幼蟲蟄伏地下,苦心砥礪多年,才得鉆出地面,爬上樹干,歌板臨風,有幸施展“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的歌者“抱負”,而重見天日,也不過短短數周,完成產卵使命,就結束了“蜉蝣”般短暫一生。
古往今來,拋開蟬卑微身世不深究,人只念其出于污穢的泥土,初心不滅,蛻變羽化,鳳凰涅槃般獲得重生的絢爛,而為其“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的清高,由衷地紛紛“點贊”。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以“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話語,借其贊揚屈原高風亮節,不隨波逐流。
初唐的虞世南,形容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感覺只強調“居高”優勢,當真小看它“聲自遠”的稟賦了。不過,虞詩的弦外之音,隱喻的深層道理,還值得揣摩:做官做人應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方能說話“有分量”、讓人服氣,聲名才能遠播。究其根本,這種居高致遠的氣勢與風范,完全取自其孤高與耿直、清廉與才華所蘊涵的人格美的力量,而絕非“兩面人”依憑見風使舵,或投機取巧等歪門邪道所能得到的。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在詩詞世界與歷史長卷中,蟬的魅力與高潔品性自不待言,而現實生活中,蟬也不可少。試想:沒蟬鳴的夏天,還算是夏天?不曾持著竹竿粘知了的童年,也能叫童年?炎炎夏日,午夢醒來,怎能缺那一陣陣清吟?
聽蟬鳴,頗依賴心境。何處聽蟬,也講究意境。“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可認為,此處的蟬噪近乎禪機,妙在一對矛盾的事物相互轉化成和諧共處的哲理。俗語說,心靜自然涼,林子多么安靜!唯有蟬鳴陣陣,聽著聽著,溽暑酷熱就被消減成絲絲清涼。最震撼心靈的時刻并非群蟬轟鳴之時,而是蟬聲戛然停頓的剎那。須臾之間,萬籟俱寂,時間似乎也靜止。若在深山古廟,這種感受更強烈。蟬聲的這一特征,被人應用到藝術表現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影視藝術運用得最嫻熟,譬如表現緊張或懸念時突然靜音,觀者就有屏住呼吸的感覺。
鄉村綠樹多。記憶中,一棵碩大的泡桐樹,不知有多少只蟬,也不知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陽光浩蕩、嘹亮可歌的日子,蟬聲,就在綠樹蔭濃里響彈起來。長長短短的,牽牽繞繞的。事隔多年,那悠然而綿長的吟誦,仍點染著與我們幼時有關的記憶。在童真的眼里,蟬究竟知道了什么?它又知道了多少?蟬沒有回答我,一刻也不停歇地“知了”著,我們只有繼續猜測,并滿懷迷茫。以至許多年后,當回首往事,有關童年的段落,也總是從一句歌詞開始: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最好的人生永遠在路上。以前,讀過“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的話,沒有特別感受和體會。今天,在窗外那依舊鳴唱著的蟬聲中,突然感到,有一種憬悟。撇開喧騰與浮躁,人內心真正向往的,仍是懷抱一顆初心,追尋完美的奮斗情懷,一種了悟“正道是滄桑”的坦然面對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慨然擔當。
(作者李進賢單位:山東省海陽市紀委監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