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08-31 08:00:08
《延禧攻略》大結局 愛你的人你不珍惜?是因為不會溝通
《延禧攻略》上周末迎來了大結局,有糖也有刀,有人歡笑也有人落淚。網友紛紛感嘆:皇后用受傷的手指著皇帝,哭喊“愛你的人你不珍惜,不愛你的人你視若珍寶”的場景,真是扎心至極。
為什么會這樣呢?心理學學生嘆了口氣:如果能學會跟愛人溝通的正確方式,又怎么會落得這樣的結局呢?
一個說用情至深,一個說感受不到——我們對“愛”的感知,一樣嗎?
愛,是聽對方說的話,是眼眸相遇時的微笑,是吃飯時記得對方的口味,是雨天記得把傘向對方那邊傾斜……總之,愛一個人,是會對他好的。
然而,即便是深愛的戀人們,也往往會爭吵:“我都對你這么好了,你怎么還舍得傷我的心?”
“我只是一次疏漏而已!再說,你哪里對我那么好了,還不是嘴上說得好聽?”
兩人都覺得自己付出更多,覺得對方還不夠好,就像皇后深愛皇帝,兢兢業業主持后宮,自認為情深義重、盡職盡責,而皇帝卻更記著她的疏忽,認為皇子受傷要怪她,太后不開心也要怪她。最后,也總會生出嫌隙,甚至決裂。
為什么兩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受了委屈?這是因為,兩個人對同一件事、同一個行為的歸因不同。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人如何闡釋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認知理論,心理學家韋納認為可分為內歸因——歸因于人自身,和外歸因——歸因于環境、他人影響。
以“遲到”這一行為為例,認為“沒辦法,這個人就是愛遲到”就是內歸因,而認為“今天堵車才會遲到”就是外歸因。
歸因偏差背景模型(Attribution Bias Context Model)認為,當人作為行為的觀察者、接受者時,人就往往將不好的行為進行內歸因,認為行為發出者的自身有問題,而將好的行為進行外歸因,覺得是他人或環境的功勞。
而作為行為的親歷者、發出者時,則往往會將不好的行為進行外歸因,覺得如果不是環境影響或他人因素,自己才不會做不好;如果做出了好的行為就會進行內歸因,認為自己一直都是這么好的。
因此,當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滿意、認為自己已經付出很多時,卻不知道,在愛人看來,這不過是環境的影響;而當自己有一次做得不好,不在意地想“這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情況”,愛人卻已經深深記住了這次不好,還會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本性。
這種偏差當然也不只是存在于戀人之間。在家庭中,當爸媽覺得自己已經對孩子非常好了的時候,孩子可能并不這么想。這也就是為什么網上常說“父母在等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只要有人與人的相處,就會有對同一行為的不同歸因。
我珍惜你,我要讓你知道我的感受、我的需要——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當然,電視劇有劇情需要,清宮有封建舊制,無論歸因能不能改變,結局都已經是定數,但現在的戀人們、家人們,面對來自天性的認知偏差,也只能聽之任之嗎?
不,懂一些溝通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誤會和嫌隙。
相比于相互指責、相互傷害,心理學家早就提出了一種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方法,幫助相愛的人們建立聯系,看重彼此的需要,使愛的心意得到理解,讓善意的行為真的成為互助。
以《延禧攻略》結局中皇帝與皇后的溝通為例,皇后參與謀反是因為心意難平,想讓皇帝知道自己有多在乎他,但在乎明明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
如果沒有發生叛亂,也許劇本可以這樣寫:皇后可以早一些不帶評判地說出自己看到和認為的現象,比如“皇上似乎不認為臣妾愛您”,而不是憋了多年,最后直接指責“愛新覺羅·弘歷,你就是個傻子”。她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說清楚,說“您的忽視讓臣妾感到有點難過”,而不是把這些委屈的感受都直接歸罪于皇帝。
皇帝聽到這些話可能會想“朕忙于江山社稷,已經給你后位,你還不領情嗎”,但這就跑偏了,把自己聽到對方的話的難過感受歸罪給了對方,不利于溝通的進行。
如果皇帝說“聽到你這樣表達,你是覺得朕對你關注不夠嗎?你是難過嗎?聽到這樣的話,朕也會覺得有點委屈,因為朕之前還覺得自己已經對你很好了……”就好得多,能讓溝通繼續進行下去。
感受背后隱藏著需要,委屈、憤怒、傷心背后是未被滿足的需求,說完感受,可以直接表達需要,皇后可以說“臣妾希望我們能多聊聊天,現在臣妾跟皇上溝通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并把請求說得越具體越好:“臣妾希望我們能每月固定一段時間,皇上不忙,臣妾也不忙,在這段時間里深入地分享最近的生活。”
雖然皇后并不是多么正派的角色,但愛總是無罪的;雖然《延禧攻略》已經結局,但生活中的誤解和鬧劇還會上演。希望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能讓現實中彼此在乎的人們,無論是戀人、家人,還是朋友,都理解、珍惜對方的心意。
殷錦繡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