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8-08-31 15:20:08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讓劉蘭芳的名字家喻戶曉;四十年后,已經74歲的她依然活躍在評書藝術的最前線:“只要聽到觀眾的掌聲,我就覺得依然年輕。”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工農紅軍……”劉蘭芳在介紹她新近創作的長書《彭大將軍》時,即興表演了其中一小段。短短幾句臺詞,便讓記者聽得入了神。劉蘭芳聲韻中透出的那股鏗鏘抑揚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個通過無線電將《岳飛傳》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年代。
從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匯”巡回演出,劉蘭芳攜其評書表演與改革開放一同前行。萬語千言中,“話說……”的是膾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人民網專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同樣是一人、一桌、一折扇,這次劉蘭芳要向我們講述的,是自己與評書藝術、與改革開放一同走過的四十載悠悠歲月。
劉蘭芳接受人民網專訪(攝影:陳悅)
一鳴驚人 “岳飛”一說四十年
人民網:1979年,長篇評書《岳飛傳》在全國近百家電臺播出,一時間風靡全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為什么會選擇用評書的形式來講述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呢?
劉蘭芳:小的時候,我媽媽就給我講岳飛的故事,講岳母“細沙當紙、柳枝當筆”教岳飛識字,還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等故事。16歲那年,我跑到茶社去聽《岳飛傳》,說書的先生是當時鞍山市曲藝團書曲隊隊長楊呈田。楊隊長看我聽得認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藝團。
到了鞍山,楊隊長在給我上課時,教的就是《岳飛傳》。之后又經歷了三年的學習,我登臺演出,在茶館演說的還是《岳飛傳》,這是我的“底活”,也是給我“開蒙”的評書。岳飛在家是孝子,為國是忠臣——觀眾非常喜歡岳飛的故事,我個人也很喜歡。
1972年,我在電臺錄革命故事的時候,有同志希望我能錄一部傳統長書,我就想到了《岳飛傳》,但當時我創作的《岳飛傳》的手稿已經被當成是“四舊”砸了。后來,有人在圖書館的廢墟里找到了錢彩的《精忠說岳》并將其贈給了我,我便以此為藍本,根據回憶把1979年的那版《岳飛傳》創作出來了。
人民網:《岳飛傳》的創作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因為您和您的先生夜以繼日地創作,才有了家喻戶曉的《岳飛傳》。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您最難忘的是什么?
劉蘭芳:在創作的時候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難的就是信息的獲取、資料的查找,時代不同,現在但凡缺什么資料,在網絡上都能查到。雖然當時我有原著《精忠說岳》,但這本書局限性太大,必須進行刪改增補;創作的環境也不好,家里的房子只有十幾平方米,過道既是廚房也是書房。盡管條件十分有限,但那時候并沒有感覺辛苦,相反,自己的內心里有著一股昂揚向上的拼勁兒。
那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在寫評書,上半夜我在創作,后半夜就把我先生叫起來幫忙修改。五六點鐘我再起床背誦幾遍,上午就去電臺錄音,一天要錄制兩三段,大概需要四五個小時。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確實不容易,要寫好評書必須字斟句酌、反復修改,有時候對作品不滿意,氣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寫。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想要有成績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要傾注心血。
劉蘭芳和愛人王印權共同創作《岳飛傳》
人民網:當年用評書的方式講述岳飛的故事對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如今您將全國道德模范的故事改成了評書,并開展“道德模范故事匯”全國巡演。您覺得在當下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不是也應該更多地采取講故事的形式?
劉蘭芳:中國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個故事構成的,朝代更迭,一講都是一個個的故事,這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岳飛精忠報國、孝敬父母、和睦鄰里,他的這些精神放在現代社會依然值得提倡——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飛的精神,我們的社會就能安定和諧。
2007年評全國道德模范的時候,中宣部有同志向我提議將道德模范的故事改編成評書。我就和先生一起,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了百余集的評書。道德模范的故事與我所秉持的通過評書宣傳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包括岳飛的“精忠報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充滿趣味的故事,宣揚正能量、凈化社會風氣,這是當代評書人的責任與擔當。
人民網:在對全國道德模范的故事進行改編的時候,哪位人物的故事讓您印象比較深刻?
劉蘭芳:在表演的時候,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中,并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召,決心以他們為楷模。他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群眾帶去更多更好的節目。
最近一屆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他隱姓埋名,用了30年的光陰研制出了核潛艇。當時我們中國人對“核潛艇”知之甚少,也沒有每秒鐘運算幾億次的大型計算機。但黃旭華帶領著科研團隊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最終攻克難關。我覺得應該把他的故事講出來,用以教育當代的年輕人,讓觀眾銘記他為國家做的貢獻。
劉蘭芳接受人民網專訪(攝影:陳悅)
改革開放 評書發展正逢時
人民網: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您創作的評書內容也從歷史人物擴展到當代的全國道德模范。這四十年給您的藝術創作帶來哪些靈感?
劉蘭芳:時代不同,我們的作品也不一樣。如今可供現代人選擇的娛樂方式多了,評書的觀眾聽眾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有不少人會在電臺電視上看評書表演,網絡上也有很多人喜歡聽評書,原因就在于我們評書有了新的語言和新的內容。
老藝人在評書創作時會引經據典,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本寫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說的是民國的經歷。因此,我們在創作評書的時候,要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多創作一些現代的書,新書和現代人的距離更近。通過新故事、新人物,能讓現代人銘記中國當代的英雄楷模。當然,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們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不畏艱苦、奉獻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取得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我們也應該講給現代人聽。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語言要有新的精神,老書新說,舊書新評,才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人民網:您認為改革開放給評書這門古老的曲藝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蘭芳:改革開放這40年,評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岳飛傳》大受歡迎之后,評書在上百種曲藝形式中脫穎而出,全國各地形成了說書熱聽書熱。出版業的勃興又進一步推動了評書的發展,讓評書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喜愛——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改革開放。沒有這40年的改革開放,絕對沒有我們評書的今天。
然而,我們做得還很不夠。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藝的百花園姹紫嫣紅,我們評書的熱度已不能與當時同日而語。但隨著媒介的發展,現在出現了網絡評書,在網上聽評書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飛傳》在網上的收聽量破了一億;另外,我了解到現在有許多家長也會讓孩子聽評書,既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又能通過評書里講的故事陶冶孩子的性情。這都鼓勵著我們要更好地要把評書藝術傳承下去,把這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要說好書、說好英雄人物,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代的,我希望把他們的精神與品德貫穿在節目里,寓教于樂,使聽書者在笑聲中獲得啟迪與思考。
人民網:評書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日漸豐富,對說書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覺得評書這些年來的發展對說書人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劉蘭芳: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作為一名說書人,只要能拿出好的作品,就能獲得很多演出機會,因為熱愛評書的人仍有很多。但現代人的休閑娛樂方式多了,手機一拿,席地一坐,全世界的新聞盡收眼底。讓人們放下手機,犧牲兩個小時聽你講評書,如果他聽完后認為這兩個小時過得值,那就是成功了。挑戰便在于此——老百姓的欣賞水平逐日提高,評書人要有真才實學,無論是表演還是創作,都應該保持高水準,這樣才能抓住時代給予的機遇。
劉蘭芳在“道德模范故事匯”巡演上表演
人民網:您認為什么樣的作品才稱得上高水準?
劉蘭芳:高水準的作品應該是既有思想性,又兼顧趣味性,要寓教于樂。無論是評書、戲曲或者其他曲藝形式,要宣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決不能嘩眾取寵、流于庸俗。
當然,光把正能量講得頭頭是道也不行,作品必須得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性,這有待于藝術家們提高自己的創作和表演水平。練好手眼身法步,融合時代元素,這門語言藝術才能真正說到老百姓的心坎兒里。
我創作、改編、演出的很多作品,都特別重視體現民族精神、傳統美德,故事本身也懸念不斷、引人入勝,老百姓愛聽,聽完之后又能得到啟發。我想,正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我的評書才廣受大家的歡迎。
人民網:我們知道您有一個外號叫“全國糧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這個外號的由來嗎?
劉蘭芳:這個外號是老百姓給我取的,不同的方言都可以講評書,而我講的是北京評書,無論到哪兒演出觀眾都能聽懂,老百姓就給我取了這個外號。每到一地,觀眾的厚愛都讓我倍感欣慰。我剛開始正式表演的時候走遍了祖國大地,而且不是一個地方蜻蜓點水演一場就走了,我曾經九下河南,十下山東。當時正值《岳飛傳》風靡全國,我在安徽一個省就演了35天,每天演出兩個小時。在鳳陽縣梅村的時候,我一進村,就聽到鞭炮齊鳴,許多人挑著比我個子還高的鑼,一邊打,一邊唱。雖然我當時還聽不懂當地的方言,但是有一句我聽懂了——“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劉蘭芳。”盼我干嘛來了?說書來了。讓我感動得眼淚嘩嘩直淌。
今年正月十三,我還去了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馬街書會”。天氣雖然寒冷,地面上還結著冰,但觀眾的熱情卻不打折扣,我在舞臺上往下看,人頭攢動,讓我非常感動。我一定在有生之年盡我綿薄之力,更好地為觀眾服務。
劉蘭芳在馬街書會上表演
人民網: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您覺得扎根人民給您的藝術生涯帶來了哪些感悟?
劉蘭芳:參加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是我五十多年藝術生涯中一件無比重要的大事。這次文藝座談會對我而言,無論是人生道路還是藝術道路,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總書記講話中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句話讓我有著極大的共鳴。我們的文化藝術越到基層越受歡迎、觀眾越多。我們文藝工作者需要走下去,在人民群眾當中扎根,這樣才能夠有生氣,才能夠將我們的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作為文藝工作者,要從人民中汲取營養,永遠為人民服務。到基層演出能讓人感到真實、親切。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結束的第二天,我趕往安徽宿州參加中國文聯文藝志愿者牽手留守兒童的義演;幾天后又赴河南寶豐馬街書會,為基層文藝工作者進行示范演出。我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文藝為什么人”的時代命題。
不舍觀眾 鞠躬盡瘁為傳承
人民網:您今年已經74歲了,仍保持著很大的工作量,既要錄書,還要下基層演出。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您繼續前行?
劉蘭芳:首先,我覺得評書確實是一門學起來非常困難的曲藝,我在初學階段也吃了不少苦。我認為,評書應該是“學到老說到老”,我還要繼續研究評書的藝術和它的精華,把評書傳承下去,通過評書給世人、給社會做更多的貢獻。
其次,我舍不得觀眾,觀眾的熱情依舊激勵著我前行。我歲數大了,每次演出結束都搞到非常疲累。但我只要一站上舞臺,觀眾的掌聲、笑聲就鼓舞著我,讓我覺得自己還年輕。不管臺下是幾千人或者是幾萬人,觀眾的掌聲就是給我的最高獎賞。只要身體允許,我就還想繼續為大家表演。
人民網:您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習評書,然后將評書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您覺得評書藝術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什么影響?
劉蘭芳:說書給予我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心懷感恩。我要感恩社會,感恩國家。我作為說書人,能做的就是到基層為老百姓演出,用自己的作品和表演來回報老百姓對我的熱愛。
雖然我有點說書的本事,但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社會發展、沒有黨和國家對文藝工作者的重視、沒有人民對我的厚愛,我也不會取得現在的成就。周總理把文藝工作者叫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要對得起這個名字。文藝工作者應該永遠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創作更多正能量的好作品。我們也許只是社會里的滄海一粟,但是如果能做到為國家、為人民做些貢獻,就不枉為人的一生。
劉蘭芳在練習新長書《彭大將軍》(攝影:陳悅)
人民網:您剛才也提到,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評書這門傳統的曲藝中去。您覺得評書該怎樣才能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和熱愛呢?
劉蘭芳:年輕人喜歡評書,是因為評書的語言很俏皮,南方叫“噱”,北方叫“包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時不時地抖一些包袱,讓年輕人覺得有趣,自然就會喜歡。說到底,我們說書的內容要為現代人服務,才能吸引聽眾。
跟先輩比,我們現代的評書已經有了一些創新,而且舞臺上的形式也有所改革,很多時候不方便,醒木和桌子都沒有了,站著就可以說。更主要的是內容和語言的革新,老書新說,舊書新評。我們要適應年輕人的需求,讓他們理解并喜歡我們的傳統藝術,這樣才能讓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青春。無論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們喜歡的網絡語言,我們也會選擇性地用一些。好比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今天的語言更適合今天的觀眾。
人民網:在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聽評書的人其實沒有減少,只是收聽的方式不同了。您覺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評書藝術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
劉蘭芳:評書的傳承很難,很多觀眾以為演員在臺上說了15分鐘就叫評書,比如“溫酒斬華雄”、“岳飛戰吳珠”等等,這些是單段,學起來容易。真正的評書是長書,少則三五十萬字,多則逾百萬字,能每天講兩個小時,講一年都不換書。
在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之下,這些年來聽傳統評書的人也少了。學習評書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會耗費很大的精力和財力,而且學成之后也不能確定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很多對評書有熱情的年輕人因此而無奈放棄。所以我希望國家能在政策上給予學習評書的年輕人一些鼓勵,能讓他們安下心來將評書藝術學透、學精,將評書發揚光大。
當然,近兩年評書發展的勢頭整體還是非常好的,北京衛視的《北京評書大會》將評書重新帶回到了電視熒屏,網絡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聽書、說書。在此我也借人民網這一平臺向社會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評書、熱愛評書,讓評書這門古老的民間曲藝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