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8-09-26 14:46:09
茫茫天海間,數十臺漆成紅色的岸橋、軌道吊依次排開,在東海的波濤間巍然矗立。這里是全球最大集裝箱全自動化碼頭、被稱為全球港口建設“珠穆朗瑪”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
這塊方寸之地,是上海以及她所背靠的長三角進出口的中樞節點。長三角產業發展急需的物資從這里集散,中國日益發達工業體系的制成品從這里走向全球。
集聚和輻射,在4000萬標準集裝箱的年吞吐量中,在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在長三角,成為一種既宏大又平實的敘事。
港口、鐵路、公路,在這里無縫銜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在這里匯合聯結。
千百年來,長江與大海交匯孕育的江海文明,在中華民族進步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以占全國3.8%地域面積創造全國近1/4經濟總量,走過幾十年一體化發展之路,長三角躋身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城市群之列。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聚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共建共享民生工程……如今的長三角三省一市順勢而為、乘勢而進,統籌謀劃新時代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藍圖,朝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闊步邁進。
與全球競合:
勇當中國經濟踏浪全球化的“超級巨輪”
如果說全球經濟競爭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那具有全球影響的城市群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巨輪。作為我國最具活力、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長三角城市群無疑是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超級巨輪”。
40年來,長三角城市群高擎改革開放火炬,在全球城市競爭中奮戟爭先。如今的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公認的六大城市群之一:
——按經濟總量算,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2017年合計的經濟總量達19.53萬億元,占全國的23.6%,其中以26個城市為邊界的長三角城市群2017年的經濟總量為16.52萬億元,居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第五位。
——按人均水平算,2017年人均GDP,長三角地區為8.74萬元,比全國高2.77萬元,按2017年年底匯率,人均水平為1.36萬美元,已達到發達國家初等水平。而上海為12.46萬元,江蘇為10.72萬元,浙江為9.21萬元,按美元計算的人均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
艱苦奮斗再創業,改革開放再出發。新時代對長三角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那就是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理解長三角城市群今天所處的歷史方位,需要我們透過時間的維度去追尋,也需要我們站在空間的尺度去審視。
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向心力”和“輻射力”,編織著長三角的歷史與未來。
透過時空的迷霧,我們能更好地觸摸長三角獨特的“向心力”。
自古以來,長三角地區便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人民生活最富庶的經濟區域。及至近代,上海開埠、西風東漸,申城逐漸成為長三角的經濟中心。今天,作為大江大海的連接處,長三角地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經濟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條件優勢,構成了我國“外通大洋,內聯腹地”兩個輻射扇面的戰略樞紐點。
長三角天然有強烈的橫向聯系需求。早在1982年,中央組建上海經濟區,把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一個經濟整體加以規劃,鳳凰、永久自行車探索跨省聯合生產,蘇浙燈芯絨和錦緞謀劃一條龍生產。橫向發展、協作共生模式,雛形顯現。
20世紀80年代,身著藍卡其布中山裝、拎著人造革包的“星期日工程師”,穿梭于長三角各縣市,給大批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帶去了技術和理念。交流和融合,突破了技術范疇,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迎來了全面協同、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近兩年來,長三角一體化進入全新階段。今年以來,貫徹落實中央指示要求,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按下了“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快進鍵。以往長時間停留在設想層面的議題,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入現實操作層面。
通過空間這個放大鏡,我們能更好看清長三角的“輻射力”。
從空中俯瞰,上海虹橋恰處于長三角城市群“Y”字結構交會之處。日客流吞吐量110萬~140萬人次,每年超過4億人集散,讓這里成為連接世界和長三角的“交通神經中樞”。1小時輻射蘇州、南京、杭州等長三角經濟圈重點城市,2~6小時到達國內主要城市,經濟一體化、高鐵地鐵化、地鐵雙城化,都在虹橋樞紐匯聚。
隨著上海大都市圈的延伸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提速,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工作圈進程也逐步加快。發達的高鐵網,讓蘇州、昆山、嘉興等城市與大虹橋僅“一步之隔”。每天從嘉善南站至上海虹橋站有多達24班高鐵,僅嘉善一地每天就有近1.5萬人完成和上海之間的常規通勤。
跨區域融通:
打造全球城市競爭的“長三角命運共同體”
從上海松江沿著G60高速一路向西南到嘉興,再到杭州,一條科創大走廊正在形成。日前,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在松江區掛牌成立,由九城市派駐的28名工作人員已全部到崗,跨區域的創新資源流動、科創項目共建在這片熱土上全面展開。
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資源跨區域整合,從一條G60走廊,延伸到整個長江三角洲流域。
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無疑是一次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地理版圖的重塑。
由于歷史積淀和發展進程不同,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具特色:上海科技教育發達、科技創新能力強,江蘇實體經濟基礎好、制造業發達,浙江市場活力強、商業模式創新走在前列,安徽新技術方面則有蓄勢待發之勢。
如何實現區域融通,如何實現優勢互補,亟待在高質量一體化的謀篇中回答。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調研時強調,繼續完善長三角地區合作協調機制,加強專題合作,拓展合作內容,加強區域規劃銜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進長三角地區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這為新時代推進長三角合作與發展指明了行動方向。
當今世界,國家間競爭,實際上是國家各自頂級城市間的競爭。然而“單打獨斗”的城市沒有未來,沒有區域一體化,一個城市很難邁向卓越。
從全球看,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載體,決定著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格局;從國內看,城市群也是引領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引擎”、創新發展的“主陣地”;從自身看,長三角是我國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關鍵樞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全球競爭中,上海和它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長三角命運共同體”。
新時代,長三角要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打造“長三角命運共同體”,需要在多方面謀篇布局:
協調“首席”和“樂手”。作為長三角城市群這個樂團的“首席”,上海必須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在“服務”兩個字上做文章,提升作為經濟中心城市集聚配置全球資源的能級,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同時,蘇浙皖也要各揚所長,找準定位,充分利用自己的發展稟賦和特色優勢,共同下好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這盤大棋”。
疏通“經絡”和“穴位”。只有實現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全面暢通、無縫對接,城市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才能充分流動,城市生態群落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蓬勃綻放。對長三角來說,打通“經脈”,就要打通一切有形、無形的“斷頭路”,拆掉所有可見、不可見的“隔離墻”。疏通“穴位”,就要攻克那些困擾長三角深度同城化的“堵點”“痛點”“難點”,如環境共治、醫療養老等。這一切,都依賴于改革來破題,從制度、政策、標準等層面加以協調對接。
厚植“土壤”和“樹林”。區域一體化這片“樹林”的茁壯成長,離不開文化認同的深厚“土壤”。共同信念、價值觀、道德倫理以及共同的生活習俗,有助于個人、企業家、政府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減少交易成本,降低經濟風險、經營風險。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為這一地區人們所認同的地域文化,即江南文化。今天,構筑長三角文化認同,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江南文化注入新的時代氣質,引導區域文化從傳統的“親情倫理”向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契約原則”的轉變,引導城市拋棄自給自足、自我循環的城市發展理念,將城市區域合作從利益考量變成政府的自覺自愿行動。
為全國服務:
當好中國經濟走向未來的探索者創新者引領者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世界經濟的亮點在中國,中國經濟的亮點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
世事紛繁多元應,縱橫當有凌云筆。
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在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史詩般的征程中,國家和人民都在期待上海和長三角有史詩般的作為。
這需要長三角肩負起中國經濟走向未來的探索者、創新者、引領者的角色,為改革探路,為發展闖關,為未來蓄勢:
——辦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大事。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改革開放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龍腰(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龍尾(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辦好重大改革探索突破的難事。資源共享,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之策,也是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共有難題。上海在人才、教育、醫療、科技、金融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高端資源。一方面,要主動對接蘇浙皖三省需求,包括大科學設施共享、科技創新聯合攻關、戰略產業聯盟、數據開放共享等,全面深化合作,推動長三角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共建共享,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生態保護等,強化高層次、多樣化的服務供給,推動公共服務便利化,讓更優、更好資源惠及更多長三角老百姓,為破解資源共享這一共性難題提供有價值的經驗。
——辦好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要事。長三角創新資源集聚,區域一體化程度比較高,有條件率先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經濟體系。要發揮區域科創資源密集優勢,共筑現代產業集群新動能,建設協同創新長三角。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造中心為抓手,打造多個創新聯動示范區。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銜接,從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等多個角度設置政策,促進經濟帶動科技轉型升級。率先在高科技創新產業領域建立稅收分享機制,通過公共稅收共享推動創新要素在長三角城市群自由流動。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初秋的長江入海口圓陀角,煙波浩渺、水天相接,長江、黃海、東海交匯而行,三水相依,奔涌入海。
新時代,長三角三省一市精誠合作,攜手共贏,更高質量的一體化,躍然眼前。
不一樣的長三角,未來可期。
(學術指導:王振,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9月26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