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8-10-08 03:09:10
升溫相差0.5℃ 我國干旱災害損失差千億元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新近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登了中科院新疆生態(tài)地理所特聘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蘇布達為第一作者的文章。該文指出,在全球升溫1.5℃和2.0℃的不同情景下,中國干旱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差異可能達人民幣千億元。
“1984—2017年,中國干旱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年均超過444億元,占氣象災害總損失的20%,因干旱造成的農業(yè)受災面積到達了耕地面積的1/6。”蘇布達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干旱帶來的損失可能會加劇。
為減少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國際社會于2015年達成了《巴黎協(xié)議》,指出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需控制在相對于工業(yè)化前水平2.0℃以內,爭取控制在1.5℃以內。
蘇布達團隊經過研究認為:不論是全球升溫1.5℃還是2.0℃,中國的干旱事件強度和影響范圍都將增加。如選擇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全球升溫控制在1.5℃,則干旱災害損失將是當前(2006—2015年)損失的3倍;如堅持傳統(tǒng)化石燃料為主的發(fā)展路徑,全球升溫達到2.0℃,則干旱災害損失為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下的2倍。把全球升溫控制在1.5℃范圍內,我國將會減少數(shù)百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論文通訊作者、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姜彤指出,研究團隊運用22個全球氣候模式計算模擬了多種干旱指標,辨識了中國干旱事件的強度、暴露面積和持續(xù)時間;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動態(tài)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景及與未來適應能力的提升,科學評估了全球不同溫升目標下的干旱經濟損失。與傳統(tǒng)研究相比,這項研究抓住了災害事件的識別和社會經濟未來變化的關鍵點,把干旱自然過程和人為影響有機結合,并對干旱指標的區(qū)域適用性進行了評估,確保了科學性和嚴謹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