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8-10-25 14:06:10
“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突出—— 人才評價:打破“四唯”怪圈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劉 垠
“科技部等部門關于清理‘四唯’的行動是正確的,實事求是是科技發(fā)展的根本,論文、職稱、學歷、獎項只代表某些方面的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品德、能力等更加重要。”在看到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專項行動的通知》后,上海衛(wèi)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衛(wèi)星平臺總師陳昌亞如是說。
陳昌亞以他所在的航天領域為例?!靶吞柨値煯斍耙詼y試經(jīng)驗豐富的本科及碩士居多,博士則在預研及新產(chǎn)品研發(fā)上更有優(yōu)勢,大家各有所長,唯論文、學歷等不能合理評價每個人的貢獻和成績?!彼治?。
這個聽起來簡單的道理操作起來卻尤為艱難。眾所周知,科技評價中的“四唯”現(xiàn)象長期為科技界所詬病。
中國科協(xié)新近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diào)查報告》顯示,45.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評價導向不合理問題非常突出或比較突出,與2013年相比有較大改善,反映不合理問題突出的比例下降了13.5個百分點。
但是,該報告表明,論文仍是科技評價的最主要手段,93.7%發(fā)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認同發(fā)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升要求,90.4%是為了完成各種考核要求,科教輔助人員為達到職稱晉升要求而發(fā)論文的比例達到96.2%,62.1%的大學教師、44.9%的科學研究人員在各種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論文。
正因此,7月份出臺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gòu)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突出品德、能力、業(yè)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zhì)量、貢獻、影響”。隨后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則強調(diào),要“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問題集中清理”。
為了貫徹落實該意見,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于今年8月初部署啟動了減負專項行動,采取實際行動,側(cè)重操作層面,通過解剖麻雀和集中治理,切實解決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科研管理中的突出問題。清理“四唯”正是其中一項。
“這個文件的出臺很有意義,它比以往更明確了建立以代表作為主的評價機制,重視標志性成果的質(zhì)量、貢獻和影響,這一導向會影響甚至形塑科研人員的行為?!敝锌圃嚎萍紤?zhàn)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說,我國科技評價已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怪圈,而此次專項行動或許是打破怪圈的突破口。
但是具體到科研人員所顧慮的如何操作和落實到位,李真真認為,怎樣修改或形成新的評價指標是個大問題。如對代表作或標志性成果的貢獻、影響如何評價?這里存在一個如何理解貢獻和影響的問題。這不是一個部委能解決的,應該有一個自下而上討論和協(xié)商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應當是科研人員廣泛參與的。”她說,經(jīng)過討論和協(xié)商,一方面可以形成具有共識性的合理的評價指標,另一方面可以使參與評價的人員深刻理解其內(nèi)涵,以避免在實際運作中評價的異化。
“清理‘四唯’的關鍵在于樹立引導正確的科研價值取向。”同濟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左為表示,應努力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zhì)量和影響力,“尤其對于一些偏向應用技術開發(fā)類型的科研工作,更要淡化論文的比重,強調(diào)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分析,在實際操作中,可考慮兩個思路:一個是“切蛋糕”,即對于各類項目計劃獎項等,在常規(guī)評比之外預留一部分給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技術開發(fā)研究和國防工程研究,預留一部分給非正高級職稱、非博士學歷的人才;另一個是“樹典型”,即在嚴格驗收評估的基礎上,對突出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即使完成人在學歷、論文和職稱等方面不突出,也要進行鼓勵和宣傳,從而在學科領域內(nèi)外引導正確的科研價值觀。(科技日報北京10月24日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