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8-11-21 15:23:11
連州市公路管理局華村養護所所長謝文堅
“最美養路工” 養護山區道路32年
編者按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提升城鄉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為目標,今年清遠市通過廣泛發動各單位、群眾推薦,推出了一批事跡突出、群眾公認、典型性強的身邊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和時代楷模。在此次評選活動中,連州市的歐陽戰海等12人榮獲“2018年清遠市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榮譽稱號,成為全體連州人的先進榜樣。今起本報陸續推出這些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敬請垂注。
立冬不久,受新一波冷空氣影響,連州開始進入陰雨連綿天氣。周五上午,瑤安瑤族鄉的雨勢有點大。因為在巡邏時發現路邊堆積的一堆泥石雜物影響到了路面,謝文堅叫上所里的同事開車趕到事發地點,冒雨清通路面。“早點恢復路面暢通,讓過往車輛、行人出行都更加安全。”
謝文堅是連州市公路管理局華村養護所所長。這位1968年出生的連州漢子,自18歲開始投身公路養護事業工作,至今已經堅守了32年。冒雨清理路面障礙,對他而言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常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他和所有公路養護人最生動的真實寫照。今年早前,謝文堅被評為2018年清遠市最美養路工。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段燦 通訊員 曾譯萱
策劃/統籌:黃津
遵父親叮囑
投身公路養護事業
“他可算是公路養護工‘二代’哦。”連州市公路管理局工會副主席眭德春笑著評價謝文堅,對這位18歲開始便滿懷熱情投身公路養護事業工作的忠實員工給予了毫不掩飾的欣賞和贊揚,直夸他工作以來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工作上的表現讓人非常放心,無可挑剔。
謝文堅還真是一位“二代”公路養護人。1986年,剛滿18歲的謝文堅在父親的勸說下懷著滿腔憧憬和熱情投身到了公路養護事業上來。“我‘老豆’在道路養護上干了一輩子,看得出他很喜愛這份工作,自然也希望我能‘子承父業’。”謝文堅說,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沒有猶豫便加入了公路養護事業上來。
實際上,這份今天看來讓人羨慕的“穩定”的工作,在當年卻并不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工作。
當謝文堅申請到連州公路工區工作,想成為一名基層的養護工人時,老養護工語重心長地告誡他:養護工人這個職業,幾十年來,在社會都是很不起眼,也是讓人看不起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據說,當年一些年輕姑娘聽說小伙子在公路工區工作,連面都不愿相見。
謝文堅沒有被這些灰暗的資訊嚇退,“經濟發展要越來越好,必然公路事業也會快速發展,那么養護工人便不可或缺。工作實在了,找對象還會成問題嗎?”
事實證明,謝文堅當初的堅持是正確的。時至今日,“路通財通”早已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要想富,先修路”的宣傳標語仍然時常可見,而且他也早已娶回一名志同道合、愛他顧他的妻子。
8、9月份中午開工
高溫作業習以為常
不過老養護工人所說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辛勞工作狀態確實沒說錯。
華村養護所負責的公路是省道346線星子經瑤安到東陂的這一段,全長37.6公里。“最開始,這一段路是泥砂路,直到2003年才變成水泥路”,謝文堅介紹,一旦下雨,泥砂路便很容易被雨水沖刷出各種坑坑洼洼,需要及時修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便是工作常態。
瑤安多山。省道346線在山區里蜿蜒曲折,周邊山林遍布,樹多草多,即便泥砂路升級成為了水泥路,但拋卻水泥路、瀝青路依然需要每年瀝青修補的“大頭”項目,清理路邊的傾倒或者蔓延至路面的林木障礙和邊坡、涵洞的疏通工作量依然未變。公路養護工作辛勞依舊。
“不同的是,以前泥砂路一年四季都需要經常修補,但現在主要集中在8、9月份進行道路澆灌瀝青修補。”謝文堅說,除此外,還有一個大工程便是年底進行的公路邊“三面光”工程,即清理雜草、灌木,疏通溝渠等工作。
瀝青澆灌是個艱難的活。這種工作需要高溫環境,于是最好是選擇在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節進行,同時,還得是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候。“我們通常都選擇在8、9月份的晴天,每天中午時候開工。”謝文堅說,至于說辛不辛苦,這么多年過來,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冒雨連夜清理塌方
確保道路通暢
以前的瀝青攪拌、澆灌都是人工作業,不過在2015年8月,連州公路局為了在公路養護中積極推廣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進一步提高公路養護科技水平,全力提升連州干線公路的通行環境,購買了移動式瀝青混凝土快速再生/攪拌機及可充電式瀝青加熱保溫車各一臺,將其應用在干線公路的路面小面積修補工作。
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謝文堅等公路養護工人的工作量。但對謝文堅來說,新的設備進入帶來了新的要求——知識儲備需要更新換代,跟上時代潮流。謝文堅是2017年5月升任的所長,當時他仍是副所長,未能現場參與該瀝青混凝土再生攪拌機的首次操作培訓。
在所長把機械帶回所里后,謝文堅仔細研究,虛心向所長請教操作規程。對于這個能輕松將把廢舊瀝青變成再生瀝青的新設備,他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為了解這新“玩意”的工作原理,他通過上網和去圖書館查找書籍和資料尋找答案。在弄懂工作原理后,謝文堅和養護所的同事們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輕松完成華村所管轄的公路路段所需瀝青小修小補養護工作,路面再也不出現裂縫、坑洼,給過往的行人車輛提供了一個安全暢順的通行環境。
其實,對于華村養護所的全體養護工人而言,他們還有一個繁重的活,便是清理路障。連州狂風天多,暴雨多,這種天氣發生在瑤安山區,帶來的一個影響便是很容易造成道路旁邊的林木折斷、傾倒阻塞交通,嚴重時,甚至會山體滑坡直接阻斷交通。每當此時,不管是險情發生在白天還是黑夜,謝文堅都必須和全體同事一起趕往事發點緊急清理路障,盡快恢復交通。
2016年5月20日晚,連州全市普降大暴雨,導致華村養護所管養路段發生山體塌方,使交通中斷。險情發生后,連州公路局隨即啟動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全力組織開展公路搶險和保暢通工作。謝文堅隨所長帶領全所職工到塌方處搶險。到達現場時,塌方淤泥已掩蓋大半幅路面,水溝也被阻塞了,積水漫過路面,公路交通嚴重受阻。因塌方面積太大,單憑人工已無法清理,他一邊與局生產股聯系,請求鏟車支援;一邊指揮現場工作人員放置安全警示錐,拉好警戒線,動員大家人工揮舞起洋鏟,清理出半幅路面,緩解受阻交通。待鏟車抵達后,他又冒著暴雨站出來,引導鏟車工作,經過兩小時的搶險,道路終于成功恢復通行。
“謝所為人忠厚誠懇,做事身先士卒,事事親力親為,既耐心細致,也非常賣力。”華村養護所副所長李永合對謝文堅非常信服。
32年11680天
養護公路一往情深
從1986年開始至今,32年時間恍惚在一瞬間流逝。當年青春蓬勃的少年謝文堅韶華逝去,早已不再年輕。青春不再,但謝文堅的笑容依然璀璨,對山區道路的守護依然還在。
32年斗轉星移,公路建設發展日新月異。公路一直在演變,從謝文堅最初工作時的沙土路,轉變成水泥混凝土公路,再到當今人民群眾都青睞的瀝青大道。養護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不變的,是公路一貫的養護要求:安、暢、順、美;不變的,是謝文堅那一顆兢兢業業的敬業之心。
“我很熱愛這份工作,這么多年過來,哪怕日曬雨淋,一身灰、一身泥,我都不覺得辛苦,覺得自己堅守這份工作非常值得!”回顧32年工作歷程,謝文堅用了“值得”二字作為總結。
一年365天,10年3650天,32年就是11680天,天天都在公路上忙碌。幾十年來,謝文堅不知道磨壞了多少雙鞋,走過了多少歲月,輪換了多少個班所,卻始終堅持初心,為山區道路養護盡心盡責默默奉獻。
有人說,翻開謝文堅的履歷,瀏覽他的工作記錄,追尋他的奮斗足跡,你會很容易發現,這是一個對公路建設不改初衷,對公路養護一往情深的堅守者,這是一個見證了公路快速發展,從一名普通職工做到養護所負責人的奮斗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