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2-28 17:18:12
2018年,被稱為“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人們突然發現,除了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在中國,也活躍著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他們是中國太空征途中的新生力量。“SpaceX把過去封閉的、高高在上的航天拉下神壇,我們也是要把航天技術從神壇上拉下來,讓它能更好地服務大眾”
10月27日,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發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除署名外,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王京雪)12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箭客”雄心——中國火箭民企點火升空這一年》的報道。
要不是2018年3家中國民營企業發射了5次火箭,人們還難以相信——中國的民營企業也可以造火箭了!
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一號S”
今年2月初,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這枚“全球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將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太空,引發公眾對商業航天的新一輪關注熱潮。接著,從4月起,3家中國火箭民企進行了5次火箭發射,使2018年被冠以“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民營火箭首秀年”等稱號。
人們突然發現,除了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在中國,也活躍著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研發火箭已不再僅與“國家任務”相關。
“西方往往將中國航天業等同于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現在應該拋棄這一看法。”美國航天新聞網在今年的一篇文章中如此說道。
中國民營企業走上了曾經不可能站上的舞臺。正如在海外,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商業火箭企業正以低成本技術和對新興市場需求的挖掘改寫全球太空產業的格局,在中國,后發入局者們也在嘗試同樣的事情,他們是中國太空征途中的新生力量。
“我們會是國營航天的有益補充者。”“我們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分子。”“SpaceX把過去封閉的、高高在上的航天拉下神壇,我們也是要把航天技術從神壇上拉下來,讓它能更好地服務大眾。”民營火箭創業者們這樣描述自己的角色。
5月17日,零壹空間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暨OS-X0。萬難攝
“亦莊馬斯克”:做最先吃螃蟹的人
位于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方圓5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著7家以上民營火箭研發企業,它們大多誕生于2015年前后。
今年先后進行火箭發射的3家企業:2016年創立的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創立的零壹空間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落戶于此,互相之間,最遠相距不到8公里。
亦莊融媒體中心曾為這些火箭民企負責人做過一組海報,主題就叫:“我在亦莊造火箭”。海報上,常被媒體貼上“中國馬斯克”標簽的創業者們講述了選擇亦莊的理由:開發區較為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良好的政策環境以及人才。
令亦莊成為火箭民企扎堆的“火箭城”的重要原因,是這里毗鄰中國航天技術的發祥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即“航天一院”),換句話說,大批研發火箭的工程師們生活在這一帶。
過去,做火箭的人只能進入體制內的科研院所,現在,航天夢不再只是體制內的夢想,火箭民企的出現給了從業者們新的選擇,一切都發生在短短數年間。
中金公司2017年10月發布研報,稱商業航天是“千億美元之藍海,有望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報告顯示,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的數據,2015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總收入已超2000億美元,占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中國商業航天市場有待挖掘,前景向好。
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一號S”
另據歐洲咨詢公司(Euroconsult)今年8月發布的《小衛星市場前景》報告,未來10年,全球將發射約7000顆小衛星,是過去10年發射總量的6倍。
航天技術的進步降低了衛星研制成本,通信產業、大數據產業等領域的發展又帶來大量發射需求,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造好的衛星送入太空。作為實現衛星入軌的唯一運載工具,火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市場在快速增長,很多衛星排隊等著上天,火箭在全球都是供給嚴重不足的產品。”藍箭CEO張昌武說,回憶2015年6月藍箭的誕生,他總結了兩個背景:“第一,我們看到了市場機會;第二,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張昌武擁有清華大學MBA學位,曾在匯豐銀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從事金融投資工作。決意創立民營火箭公司前,他與藍箭后來的兩位聯合創始人一起嘗試過讓中國“國家隊”的火箭走出去,承擔海外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射任務。
“我們的聯創人在全球航天市場有超過10年經驗的積累,積攢了大量市場資源。”張昌武說,“但這件事在2014年下半年沒法繼續推進了。在那個節點,我們發現國內現有火箭型號不管價格、靈活性還是對外合作的便利度上都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商業需求,這促使我們思考能否自己研發火箭。這是藍箭創立的直接原因。”
投資人往往是最敏銳的趨勢預判者,零壹空間CEO舒暢投身民營火箭創業前也是一個金融領域的投資者。本科讀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先后就職于航天產業基金投資部門和聯想控股,舒暢從2014年開始關注商業航天,最初是想找一家現成的火箭民企進行投資,結果卻沒能找到理想標的。
“當你發現一個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還不存在,而你在調研后認為它是可以做成的,你就會有種強烈的使命感。”舒暢說。在他看來,就像美國有SpaceX,中國遲早會出現能跟其相提并論的世界一流火箭技術公司,這是世界科技發展的必然。從0到1,他愿在95%的人還在質疑時做最先吃螃蟹的人。
5月17日,零壹空間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暨OS-X0。萬難攝
與此同時,被視為民營航天企業發展瓶頸的政策,正在不斷破冰。曾經緊閉的領域一再向門外之人展露微笑,政策釋放的善意與伴隨而來的民間資本涌入讓一些體制內的技術骨干也加入了創業浪潮,例如星際榮耀的董事長毛洪濤(化名)。
這位航天系統內曾經最年輕的總指揮、工齡24年的“70后”航天老兵在2016年10月成立了自己的民營火箭公司。公司名稱“星際榮耀”據說是從300多個備選名字里挑選而出的,盡管在年輕人聽來它像極了一家游戲公司,卻蘊含著要在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中,傳承老一代中國航天人精神,開創更多未來榮耀的深意。
毛洪濤曾向媒體講過一個故事:他在國際會議上遇到SpaceX主管市場營銷的副總裁,對方稱,跟他們相比,中國的火箭在技術和成本上都沒有優勢。此后,SpaceX一次次的發射成功與技術突破都讓毛洪濤反復琢磨國內是不是也該有更靈活、對市場反應更快的公司做一些探索,“至少從國家的角度來講,需要這樣一個公司來填補空白。”
9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1Z”
“你們這是要搶‘國家隊’的飯碗?”
在今年11月舉辦的珠海航展上,有記者向舒暢提問:你們這樣的民營火箭公司是不是要搶“國家隊”的飯碗?“我說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廣東省民營經濟的發展能說是挖社會主義墻腳嗎?”
在舒暢眼里,這是個太過“計劃經濟”的問題,“從國家的角度,把航天這樣的高精尖產業做大做強非常重要,而我們幾十年的經驗已經證明市場經濟是必由之路。航天過去很封閉,現在可以說是剛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駐晉部隊某基地時,提出要在技術、產業、設施、人才等方面走開深度融合路子,努力使太空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全軍前列。此后,幾家民營火箭公司代表時常受邀參加商業航天政策制定、民營企業家座談等會議。有火箭民企負責人在參會后感到,國家對民營企業的呵護與支持,讓民營企業家吃下了定心丸。
“這一行還是太缺市場經濟,入行3年多,我常有種跟整個行業作斗爭的感覺。”舒暢感嘆,“包括科研人員的自由流動,我們也是做的中國航天,也是做對國家有益的事業,都是為中國航天做貢獻,有人愿在體制內發展,有人愿冒更大風險去體制外打拼,這有什么不好呢?”
“我們跟‘國家隊’的關系不是爭利而是互補。”星際榮耀的總裁助理及品牌宣傳負責人姚博文強調,今年5月,他剛從航天院所離職,來到老上司毛洪濤創辦的星際榮耀。
傳統的中國航天以完成國家任務為根本目標,有時為確保任務萬無一失,可以不惜代價地投入資金、人力與時間,雖說保障了中國火箭穩居世界前列的發射成功率,但也與追求高性價比和利潤最大化的商業市場形成沖突。姚博文認為,火箭民企正是為解決這些矛盾而生,這些輕裝上陣的公司,可以在技術與管理機制上做一些更大膽的嘗試。
如果說“國家隊”代表一個國家的最高科技水平,擔負著在國際舞臺“世界杯”中挑戰的使命,民營航天公司就是商業俱樂部隊伍,可以更靈活、迅速地服務“國家隊”無暇充分滿足的市場。“在‘國家隊’面前,我們是孩子,成長仰仗于‘國家隊’幾十年的積累,但當我們做好了,又可以回頭反哺母親。”姚博文說。
有業內人士對新華每日電訊表示,優秀航天人才的流失也是促使航天領域向商業市場開放的因素之一。“也不難理解,比如有兩口子,從世界名校畢業后留在歐洲工作,倆人年收入加起來有80多萬歐元,后來回國發展,收入不及以前的1/10。包括在體制內遭遇職場天花板的人,這些人才往國外發展或轉行都是國家的損失。現在,看到更好的待遇和更多樣的職業發展空間,一些人愿意出來到火箭民企繼續干這個行業。”
航天專家黃志澄認為,民營航天的發展會倒逼航天國企進行各種改革,這對整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自己的感受是,航天行業能吸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體現了我們國家在這一領域的自信。”張昌武說,“有自信才能開放,才能把它做成更大眾化的產業。中國航天發展至今,無論技術還是產業規模都是世界級的,已經要步入下一階段,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了,因而國家層面也鼓勵引入競爭以提高效率,激發行業活力。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補充和延伸,我們本身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員。”
9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1Z”
發射失利后,團隊處于“史上最佳狀態”
當未來的人們回望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史,2018年將是值得留意的一年,中國民營火箭發射的序幕在這一年拉開。
2018年4月5日,星際榮耀的探空火箭“雙曲線一號S”點火升空,這是國內發射的首枚民營火箭;一個月后,5月17日,零壹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暨OS-X0;9月5日,星際榮耀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豎起的發射臺上成功發射探空火箭“雙曲線1Z”;兩天后,也在這里,零壹發射了他們的第二枚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暨OS-X1。
兩家火箭公司都稱,這些前期發射對于公司只是發展中的一小步,但它們為后續運載火箭的發射做了技術驗證,并完成了民營火箭商業模式的閉環。
“相當于把幾條路都走通了:我們第一次造出自研火箭,在整個行業共同推動下叩開國家發射場的大門,取得了發射許可……今年最讓我開心的就是拿到國家主管部門發放的許可牌照,被納入國家規范管理的范疇。”舒暢說,“算是圓夢了,當年大家都說這不可能,最終它實現了。”
4枚探空火箭的發射表明火箭民企已有能力走通從火箭設計、審批到發射的全流程,但在商業航天中,只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實驗的探空火箭難以滿足衛星客戶需求,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是能將衛星送入軌道的運載火箭。
2018年10月27日16時,藍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名為“朱雀一號”的三級固體運載火箭。這是國內發射的第一枚民營運載火箭,其上搭載著央視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定制的微小衛星“未來號”。
“我目視朱雀一號火箭在戈壁灘的發射工位升空。一二級分離正常,二級工作正常,二三級分離正常,三級發動機點火正常,拋整流罩正常,三級滑行段飛行正常。但是,第三級工作過程中出現了異常情況,導致衛星未能入軌,隨后衛星墜入印度洋。”火箭專家邢強說。
邢強是航空航天工程師聯合組織“小火箭聯合會”的創立者,2017年底,他找到《加油!向未來》,與節目組共同策劃、啟動了“空間科學實驗衛星”項目,向全國青少年征集空間科學實驗創意,并計劃往太空發射一枚科普實驗衛星。
盡管選擇“國家隊”更穩妥,但作為項目總顧問,邢強希望選擇民營企業,通過“首枚中國商業運載火箭”完成這一發射,以推進商業航天的發展,“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技術的先進程度上來看,國外商業航天都已經成為太空探索事業的主力,甚至是先導。咱們在這方面,起步已經晚了。”
發射失利后,邢強寫下一份聲明,說從未后悔選擇藍箭作為火箭供應商,央視作為民營商業航天首箭的啟動用戶,也對太空探索事業的風險性和挑戰性有非常專業的認識,“在這一年,大家一起去申請中國首枚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運載火箭的發射許可,包括空間無線電頻率許可,一起去探討和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其中很多事情,都是國內首次。”
談及“朱雀一號”張昌武坦承遺憾,但他認為這對現階段的藍箭不失為一次“剛剛好”的發射:一方面,火箭飛行驗證方面的目的已經達成;另一方面,這次發射為團隊帶來及時的警示,他們會更關注風險,對技術和管理復盤后發現的問題也將是未來工作中的財富。
“我們研制火箭,最怕的就是‘漏項’,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某個風險存在,現在能識別到全流程中涉及的關鍵點和疏漏,我們就有充分信心去解決。”張昌武說在這次發射后,整個團隊都處于“史上最佳狀態”。
“大家沒有任何抱怨,每天很熱情、興奮地做這件事。”他打開微信朋友圈,點開一張發出于當天凌晨3點36分的照片:大面積的黑夜里,空中皎潔的月亮與地面工地的一處燈光輝映。照片上方的文字是:“不可能的階段基本上是過了!”
“這是湖州山坳里發動機團隊的同事發的。藍箭正在那里自主建設對百噸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發非常必要的發動機試車臺,這些工程師每天起早貪黑,在山里組織工程建設。”張昌武說。
9月7日,零壹空間發射“重慶兩江之星”暨OS-X1。汪江波攝
同樣的航天夢:巡天遙看一千河
幾家火箭民企都不約而同地在企業目標與愿景中強調了“世界”這類概念。
藍箭的企業愿景是“打造世界一流商業航天企業”;零壹在企業文化展示廳第一面墻上,貼著一排藍色大字:“成為世界一流的商業航天集團”;星際榮耀則宣稱要成為“全球商業航天引領者”。
“如果能做好商業火箭這件事,就肯定會成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張昌武說,他認為每家企業有不同的出發點與路徑,“藍箭是從技術上闡述這個夢想,因為要成為世界一流商業航天企業必須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在航天這樣強技術導向的行業,只靠模式創新無法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藍箭在創辦伊始,曾試圖采購體制內單位的發動機,以盡快組裝出能承接訂單的運載火箭,結果因供應單位中途決定不向民營企業出售發動機,致使原計劃落空。此后,公司將重心放在自主研發液體發動機項目上,開始研制中國第一款民用液氧甲烷發動機,這一技術可讓火箭重復使用且燃料更為低廉,有較高商業價值。
今年10月,藍箭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短噴管狀態推力室熱試車成功,并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對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進行全系統試車。
張昌武稱這次成功意義重大,意味著啃下了百噸級發動機研制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在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技術上,藍箭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現在,藍箭的短期目標是研制并發射中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長期目標則是希望參與國家任務、進行深空探測。張昌武認為,只要有能力,火箭民企未來同樣有機會為國家提供優質服務。
零壹同樣看重產品的自主研發,認為只有堅持自研,掌握關鍵技術,才能具備市場競爭力。“火箭上所有關鍵的東西我們都自己做了,然后忽然發現,許多產品還可以賣給別人。”舒暢說。
據介紹,零壹的空天電子產品已被多家科研院所采購,“第一,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進行定制;第二,我們創新研發的產品,比他們過去找兄弟單位配套,成本上大幅下降;第三,我們的服務意識更強。”
但比起技術,舒暢更愿談談商業,“我一直覺得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不在技術,而在于不夠商業化,不夠重視市場,我們應該強調的是怎么把技術和商業結合得更好。”
9月7日,零壹空間發射“重慶兩江之星”暨OS-X1。汪江波攝
零壹目前專注于服務微小衛星的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研制,計劃在近期進行運載火箭的首飛。“我們專注于中小型火箭,是因為市場現在就需要中小型火箭。未來我們也可能做其他產品,或許哪天我也會跑到某個國家,說我來給你造衛星、打火箭。有些夢想,需要再過10年、20年,等公司做扎實了,我才敢講。”舒暢說。
姚博文認同民營火箭企業眼下的重要問題,是技術和市場還沒得到有效結合,他同時強調航天是經驗成本極高、技術性極強的行業。他認為星際榮耀堪稱豪華“夢之隊”的技術團隊是公司核心優勢所在:“我們的一支火箭型號,可以有數個曾經的研發總師總指揮參與。”
目前,星際榮耀的幾條技術路線在同步進行,計劃于明年發射第一枚小型固體運載火箭,2021年發射主打產品,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液體運載火箭。
談到國內火箭民企的發展現狀,姚博文將其比為“襁褓里的嬰兒”,星際榮耀的董事長毛洪濤與副總裁霍甲貢獻過另外兩個比喻:“小學生水平”和“馬拉松剛起跑,跑了20米”。
“商業航天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理性地看待,SpaceX最初也經歷了3次發射失敗。”姚博文說,“我們是想為國爭光,為行業開拓市場,但這是個需要試錯的過程,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不要輕易去捧或踩。”
12月初,星際榮耀在騰訊視頻等平臺發布了航天科普自媒體節目《星·探》的第1期,不到5分鐘的短片,從錢學森受毛澤東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啟發首創“航天”一詞,講到世界各國的主要運載火箭型號,嘗試以這種方式讓更多人關注航天。“尤其是孩子,我們希望中國人能從小就知道航天是怎么回事。現在想花時間了解航天的人一定遠不如愿花時間刷抖音的人多,我們盼望未來能讓更多人走近航天。”姚博文說。
采訪中,每家火箭民企都表示與全球領先的同類企業SpaceX存在很大差距,但也表露了追趕的自信,“我們需要時間。”SpaceX已經有15年的積累,而國內的火箭民企最長只有三四年的歷史。
每家企業也都提到了中國商業航天越來越暖的環境。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在今年4月的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今后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針對商業航天,國家層面可以簡單用四個字描述,前兩個字是‘鼓勵’,后兩個字是‘有序’。”
根據各民營火箭公司給出的發射時間表,2019年,將有近10枚民營火箭的發射安排,“今年是預熱,明年是百花齊放的一年。”張昌武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