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9-02-27 09:03:02
“重走岐澳古道文化尋根之旅”活動吸引了不少青年參與。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廣府廟會期間的粵劇表演。 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蔡李佛個人套路項目比賽。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廣府廟會期間礦泉街祠堂廟會的醒獅表演。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一線聲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提出“共建人文灣區”: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
連日來,活躍在文化工作一線的粵劇藝術家、文物保護工作者、非遺保護工作者紛紛表示,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推動三地文藝界、文博界聯動,必將助力嶺南文化在未來大放異彩。
統籌: 鄭佳欣 吳哲 黃應來 李培
古跡遺產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
共建“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
“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者,對于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共建人文灣區’感到很興奮,我們將推動三地合力保護文化遺產,通過串聯散落在大灣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游徑,讓它們煥發新的光彩。”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說。
規劃綱要中提出,要“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10月在澳門舉辦的世界旅游經濟論壇上,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首次被提起——以歷史為紐帶,將粵港澳三地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串聯溝通,構建一個極富特色和歷史底蘊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系統,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嶺南文化特質。
目前,曹勁正與考古研究所的同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的相關工作。“共建文化遺產游徑,一方面能使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另一方面也將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增強灣區文化的影響力,豐富灣區的人文精神內涵。”曹勁說,將大灣區內的文化遺產用不同主題線路串聯起來,會產生合力塑造更大的價值。
曹勁說,以岐澳古道為例,這條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古道是近代中山通往澳門的交通要道,曾是繁榮一時的貿易通道和官道,沿線有孫中山故居、詹園、黃氏宗祠等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景點。“用游徑的方式串聯三地文化遺產,把三地的文化遺產以不同的主題串聯和激活,必將讓它們重新煥發生命,彰顯更大的文化價值。”曹勁說。
“在我的眼中,共建文化遺產游徑能架起三地民眾共通的文化情感。”曹勁希望,未來粵港澳三地文博界繼續密切溝通、緊密合作,在共同的框架下合力推進相關工作。 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
粵劇
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小敏:
加大粵劇進
校園覆蓋面
2月24日,第九屆廣府廟會的重頭戲民俗文化巡演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開啟。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小敏和香港歌手曾航生一同引領的“廣府華彩方陣”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展示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二花神”和羊城“五仙”傳說吸引了大量觀眾圍觀。
“規劃綱要為粵劇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政策環境,增強了三地粵劇界的信心,普及粵劇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更能助力灣區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作為粵劇界的一分子,曾小敏備受鼓舞,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優秀的戲曲文化普及起來,讓群眾在欣賞戲曲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從中汲取正能量,增強文化自信。
粵劇進校園是其中一個渠道。記者了解到,在曾小敏的帶動下,廣東粵劇院2018年在廣東各地的高校開展了170多場“粵劇進校園”演出活動,“作為廣東戲曲(粵劇)進校園基地,我們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策劃安排不同類型演出,還成立了數十人的講師團,在星海音樂學院開設了粵劇選修課程和必修課,成為全國大學首創,使之成為首批廣東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之一。”
2019年,廣東粵劇院將加大粵劇進校園在全省學校的覆蓋。“我們將與團省委學校部緊密合作,把粵劇文化體驗館作為粵劇進校園基地的根據點,為灣區內各大中小學生免費開展粵劇體驗講演專場,并與旅游部門合作,合力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曾小敏說。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粵劇進校園活動,從培養學生興趣著手,讓學生了解粵劇基本知識,令粵劇這一嶺南優秀傳統文化一代接一代地傳承和發展下去。”曾小敏說。
整合灣區粵劇文化旅游資源
紅線女弟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歐凱明:
隨著一聲鑼鼓響起,大幕徐徐拉開,粵劇名家、梅花獎“二度梅”得主歐凱明憑借其扎實的藝術功底,一亮嗓就博得了臺下觀眾的滿堂喝彩。整個2月,歐凱明都在帶團下鄉連軸演出,近一個月都沒回家。
“規劃綱要中提及‘粵劇’,整個粵劇界都感到非常鼓舞和振奮。”作為紅線女弟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歐凱明身上的責任很重。雖然是紅豆粵劇團團長、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但歐凱明常年活躍在粵劇表演一線,和廣大基層觀眾打成一片。
規劃綱要提出,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養與社會文明程度。粵港澳三地民間粵劇觀眾數量龐大,粵劇更是各地城鄉之間的文化盛事。為此,歐凱明建議,三地合力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粵劇發展聯盟,每年召開大灣區粵劇發展聯盟年會、粵劇發展高峰論壇、灣區粵劇精品劇目展演等活動,鼓勵各類粵劇演出團體、研究機構、高校等介入合作,全方位推進粵港澳粵劇事業發展。
歐凱明還認為,在加快三地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的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粵劇文化資源也需要整合創新,以便在國際舞臺上進一步弘揚粵劇藝術,推動粵劇“走出去”,“粵港澳三地不妨整合推介大灣區粵劇文化旅游品牌,探索發展粵劇文化旅游產業,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粵劇旅游產業規劃,整合串聯三地分散的優質粵劇資源,培養面向東南亞國家的旅游客源,打造粵劇旅游中心。”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實習生 魏楨
武術
北勝蔡李佛拳省級傳承人、澳門新恒星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房勝棠:
讓武術從大灣區走向世界
1958年出生的房勝棠,自幼習練北勝蔡李佛拳,精通連環插搥、高樁馬、姜指拳等20多個招式,至今已有50年的“拳齡”,在圈內備受認可。在被評定為北勝蔡李佛拳的省級傳承人后,房勝棠回到廣州出資創辦了廣州北勝蔡李佛拳館和新東方武術總會,建立了蔡李佛拳訓練基地,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蔡李佛拳訓練基地稱號,每年進行春、秋季培訓活動,累計培養弟子2200多人,其中包括港澳臺地區和國外武術愛好者89人。
“粵港澳大灣區對我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現在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澳門廣州兩地跑,一方面企業有需要開展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只要有時間,就會到基地帶一帶學生。”房勝棠說,“作為北勝蔡李佛拳代表性傳承人,我始終感覺肩上責任重大,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如何將蔡李佛拳發揚光大。”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房勝棠認為,包括蔡李佛拳在內的傳統武術未來發展大有可為,“希望能夠通過蔡李佛拳,將優秀的中華武術文化融入大灣區文化中,讓蔡李佛拳、中華武術漂洋過海,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全世界。”
去年3月,房勝棠在澳門成立了世界北勝蔡李佛拳聯合總會,擔任創會會長。房勝棠說,“今年我希望能夠在大灣區內組織籌劃蔡李佛拳的比賽,大力弘揚中華武術,也提供一個平臺,讓大灣區的武術人能夠更好地交流。” 南方日報記者 朱小龍
醒獅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舞劇《醒?獅》策劃人之一朱小燚:
打造珠江沿線文旅融合帶
“舞劇《醒?獅》十分火爆,收獲了許多90后、00后粉絲,《醒?獅》的創排和推廣告訴我們,要以創造性的方式激活傳統文化,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的干勁推動嶺南文化大放異彩。”作為舞劇《醒?獅》策劃人之一的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深有感觸。
“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廣東省的省會城市,廣州對于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的弘揚責無旁貸,我們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讓這些嶺南文化符號活起來。”朱小燚透露,借鑒舞劇《醒?獅》的實踐經驗,廣州計劃圍繞龍舟、粵劇打造廣州舞臺藝術的另外兩部新品,形成廣州舞臺藝術新三部曲。
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朱小燚透露,廣州計劃重點建設珠江10公里精品文化長廊,突出展示嶺南文化精品文化,讓市民、游客通過人文珠江精品文化長廊“一江讀懂千年”,“從白鵝潭到海心沙10公里的珠江沿線兩岸有很多文化地標,廣州計劃重點圍繞這些文化地標,打造一條體現嶺南文化豐厚底蘊的文旅路線。”
朱小燚還說,廣州計劃重點打造沙面文化大師集聚區和以匯聚高端文藝演出為亮點的海心沙演藝舞臺,“未來的海心沙,將有望成為三地文化交流的高端平臺,成為流行音樂新創歌曲的發布平臺、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歡聚的文化場地”。此外,廣州今年還將舉辦亞洲國際美食節,打造珠江沿線的美食長廊,發布“珠江美食地圖”。
“通過將嶺南文化符號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我們將打造一條人文珠江、美食珠江、藝術珠江,吸引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到廣州沿珠江體驗嶺南文化的魅力”,朱小燚說。 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醒獅傳承人趙偉斌:
推動醒獅文化“整體”走出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醒獅傳承人趙偉斌告訴記者,醒獅是深受粵港澳大灣區人民共同喜愛的藝術形式,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時,廣東醒獅是與港澳地區的醒獅藝術“打包”申請,粵港澳大灣區醒獅藝術同根同源。
“醒獅是珠三角的獨特民俗,節慶及公司開業等喜慶場合通常都有舞獅活動。廣州的‘非遺醒獅進校園’進行得如火如荼,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榮獲2018中國專業舞蹈最高獎項‘荷花獎’,對于醒獅界是鼓舞人心的消息。香港以‘少年警訊’的形式開設醒獅班。在佛山,醒獅已成為城市名片,逢年過節‘村村有醒獅’。深圳雖是外來人口較多的年輕城市,近年醒獅藝術也漸漸發展,南獅對市民的吸引力逐漸提高。澳門、東莞、肇慶、珠海等地都大力支持開展醒獅活動。”趙偉斌說。
目前,趙偉斌正在籌備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醒獅大賽。他還計劃組織跨界研討會,讓醒獅業界和非遺、藝術界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非遺重在傳承,讓醒獅走近青少年很重要。我們計劃聯合教育、文化、體育等部門,推動醒獅列入課程。另外,醒獅文創也是大灣區醒獅文化的一大亮點,今年的廣府廟會和香港、澳門地區的花市里,醒獅的文創產品都非常受歡迎。未來可以考慮成立專業公司,開發醒獅文創、醒獅禮品的市場。”
趙偉斌還指出,灣區各地醒獅藝術各有特色,比如香港的醒獅外表更華麗、注重舞臺效果,澳門的醒獅比較尊重傳統,廣州醒獅較為適應市場。對此,他建議將灣區各地醒獅隊伍聯合起來,融合各自優勢,形成更清晰的動作規范,作為一個整體“走出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