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9-03-25 09:57:03
【原標題】養老供需錯位:“一床難求”與資源閑置并存
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我國正面臨著一場“銀發”大考。記者近日在北京、上海、河北等7省區市走訪發現,當前,不少地方養老服務供給和實際需求不相匹配,存在大城市優質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農村養老機構床位空置并存的現象。而且,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整體較低,還不足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業內人士呼吁,通過改革公辦養老機構、鼓勵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盡快推廣長期護理保險等方式補齊短板,迎接“銀發”大考。
↑趙乃育 繪
養老床位供需不匹配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及養老床位數量都在快速增長,養老服務供給和實際需求卻不相匹配,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優質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而在河北、廣西等地的農村,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現象卻非常嚴重。
在河北省滄州市銀鶴老年公寓,來自天津的王秀蘭老人說,她2011年老伴過世后便來到滄州養老,當時,天津的養老院每月收費1600多元,而她退休工資每月只有900多元,不得已才選擇到離天津不遠的河北滄州市養老。
與大城市“一床難求”相比,不少農村養老機構床位卻在閑置。最近,安徽省合肥市左女士決定把年邁的父親從鄉下的敬老院接回家。“這家能容納30個床位的敬老院,只住了不到10人,顯得空蕩蕩的。這么多床位就幾個人住,實在浪費。”左女士說。安徽省民政廳調研數據顯示,安徽省農村敬老院床位已達27.7萬張,但集中供養對象只有9.8萬人,尚有近18萬張床位處于閑置狀態,床位利用率38.8%。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農村敬老院大部分是公辦性質,所有支出都由財政負擔。敬老院優先安排年紀大、無子女或能自理的當地五保戶入住,很少或者根本不接收其他老人。當有更應該得到照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后,農村敬老院就要相應增加人手、增添硬件設施,但一些鄉鎮政府財力有限,難以對敬老院加大投入,因此這些敬老院寧愿床位閑置,也不肯擴大“客源”。
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差、群眾消費能力弱等原因,涉足農村養老的民營資本經營情況也不樂觀,大多勉強度日。山東省章丘市日月潭養老中心是一家擁有200張床位的公辦民營養老機構。從2013年5月到現在,累計投入1200多萬,至今仍是虧損狀態。“我們去年是第一年達到收支平衡,回本還得至少10年。”負責人姜飛說。
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
按照國家“9073”工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人數比例為90:7:3,即97%的老人將以居家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托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
為了實現這部分人老有所養,北京、廣西、新疆等地都進行了探索。廣西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大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力度,建成各類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及日間照料中心1000多家。桂林市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主城區1.8萬多名高齡、失能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運營企業需要為年滿90歲的老人提供每月不少于4次上門關愛、巡視探訪、緊急救助、健康咨詢等服務,提供每月不少于3次共6小時助衛、助潔等上門援助服務;為年滿80至89歲的老人提供每月不少于2次上門關愛等服務。”項目運營企業負責人王靖文說。
然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服務質量低,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北京市一些地方從業人員反映,居家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在北京市推行新醫改和分級診療政策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工作量隨之增加,全科醫生和護士工作量大,人手嚴重不足,無法滿足老年人上門醫療護理服務需求。另外,居家上門開展服務的標準、規范、收費及醫保報銷政策等也有待完善。山東省濟南善德養老院院長趙小剛說,有單位想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讓他們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但是居家養老的一些責任無法厘清,他們沒有那么大精力去做。
探索公建民營 向普惠化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逐漸步入老齡化,老人“空巢化”會越來越嚴重,機構養老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建議通過改革公辦、扶持民營、加強保險等方式實現老有所養。
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孫邦平提出,目前農村養老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供養對象即五保老人越來越少,而空巢的留守老人越來越多。原有敬老院承擔的是保底功能,而未來要往普惠化轉型。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區山王鎮敬老院院長蔡茂告訴記者,在農村五保老人越來越少、敬老院出現床位閑置等問題后,他們果斷改革,探索公建民營方式,推動傳統敬老院轉型升級,不僅接納五保老人,也吸收失能、半失能老人及留守老人,向社會其他普通老人開放,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關部門還應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市場。”安徽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王云飛說。目前,不少地方養老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充分發揮優惠政策對社會力量參與的激勵扶持作用。雖然一些地方也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了優惠政策,但細化落實不夠,沒有起到預想效果。山東省一位養老機構負責人介紹,民政部門曾先后出臺過多個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優惠政策,比如享受優惠地價以及用水、用電、燃氣、煤、電信業務優惠政策,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獲得一次性基本建設資金補助……但這些政策有些不了了之,有些設置了不切實際的高門檻,很多民辦養老機構并未實際享受到。
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等業內人士認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養老服務體系的關鍵,應加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頂層設計。目前,各地長期護理保險均處于試點階段,模式不一,特色各異,建議民政部主動對接牽頭部委,加強頂層設計,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基本功能和制度框架,區分與醫療保險的關系,科學確定籌資渠道、評估模式、服務項目與資金管理機制等,使長期護理保險更多聚焦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實際需求。(記者范世輝、邰思聰、潘清、閆祥嶺、楊帆、鮑曉菁、唐榮桂、阿依努爾采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