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4-04 17:07:04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題:慎終追遠 清風徐來——我國推進殯葬改革引領殯葬新風取得積極成效
新華社記者羅爭光、黃玥
又是一年清明時。記者在國內多地采訪發現,不少祭掃場所“煙火味”越來越淡,“文化味”越來越濃,尤其是一些生態綠色的殯葬形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大力推行殯葬改革,提倡節地生態安葬,革除喪葬陋俗,一股殯葬新風正輕撫華夏大地。
綠色,節地生態安葬漸入人心
清明節前夕,浙江省杭州市徑山的茶園里,一排排茶樹生機勃勃,其中隱匿著一個生態安葬陵園。這個陵園將墓位建于茶樹下,增加了陵園綠化面積,減小了墓穴占地,達到美觀、節地效果。
“百年之后,如果我能在這里回歸自然,是件不錯的事。”有意選擇“茶園葬”的杭州市民吳先生說。
近年來,民政部門根據人口、耕地、交通等狀況,科學劃分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在火葬區,全面推行骨灰集中規范安葬,推廣骨灰格位存放、樹葬、花葬、草坪葬、深埋等多種生態節地的安葬方式,倡導海葬等不保留骨灰。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大中城市火化率多在90%以上。2018年,全國共火化遺體498.6萬具,全年可為國家節約木材700多萬立方米,節約土地6萬余畝。
經過多年的推行,各地節地生態安葬有了較大進展。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成全市首個生態示范墓園,生態墓園綠化覆蓋率達90%左右,能夠提供自然葬、水景葬、自然石葬等多種生態葬法;遼寧、江蘇、湖北等地支持鄉鎮公益性骨灰堂建設,引導骨灰由“入土”向“入室”“上墻”轉變,公墓發展日趨生態化、藝術化、園林化。
新風,喪葬禮俗改革日趨文明
在陜西渭南大荔縣平羅村,有一個“兩改議事會”,也稱紅白理事會,通過村規民約的方式對婚喪嫁娶的車輛、場所、席面等進行嚴格限制,如“簡化各種祭奠儀式,提倡3天內安葬”“嚴格控制席面桌數,每桌控制在200元以內”“鄉鄰人情往來控制在50元以內”等。
據介紹,通過統一操辦并嚴格標準,該村群眾過事平均花費相比以往節省1.6萬元以上。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殯葬移風易俗。然而,多年陋習實現扭轉,非一日之功。為此,民政部門加大改革力度,加強依法管理,把喪葬禮俗改革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重要內容,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堅持文化引領、示范引導、宣傳教育、創新治理同向發力,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2018年12月,民政部在陜西大荔召開全國喪葬禮俗改革暨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座談會,各地民政部門現場交流推進喪葬禮俗改革、加強公益性公墓建設的經驗做法,共同探討深化殯葬移風易俗。
例如,江西南昌、吉安等地成立整治喪葬陋俗領導小組,強化日常監管;天津實行文明祭掃網格化管理,連續十多年開展“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吉林長春、大連等地開展禁止生產、銷售紙扎祭品、禁止在公共場所焚燒祭品的“三禁”活動;河北、山東等地蓬勃發展的紅白理事會已成為規范當地群眾治喪的重要力量。
記者日前在寧夏銀川松鶴陵園等公共墓園看到,絕大多數祭掃群眾手捧鮮花或人造塑料花,墓園內已罕見“煙火味”。一些陵園還在清明期間舉辦以緬懷、追思為主題的書畫展、詩歌朗誦等活動。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革殯葬禮俗要把握“破”與“立”的關系,正確詮釋和傳承殯葬傳統禮俗文化中的合理內核,完善喪葬禮俗規范標準,培樹現代科學、文明節儉的喪葬禮俗。
惠民,殯葬公共服務滿足群眾需求
殯葬公共服務是一項基本民生服務。近年來,殯葬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全國殯儀館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223家增至1760家,公墓由24家增至1420家。各地民政部門推行價格公開公示制度,積極開展網上服務、預約服務、引導服務、上門服務等特色便民服務,努力滿足個性化治喪需求。
從2009年開始,民政部逐步推行以減免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政策,惠民殯葬政策基本覆蓋低收入群眾,城鄉公益性安葬設施加快推進。同時不斷加大殯葬服務供給,適應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殯葬服務需求。
如今,在北京、長沙等地,各殯葬服務單位實施零元骨灰撒海或免費基本服務、百元骨灰盒、千元殯儀服務和萬元骨灰安置的“零百千萬”工程;在重慶、甘肅、寧夏等地,明確要求經營性公墓開辟一定比例的公益墓區,免費或低價提供給困難群眾。
“這些做法豐富了基本殯葬服務供給形式。”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殯葬工作立法進程,盡快推動完成《殯葬管理條例》修訂工作,研究制定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和老百姓期待的深化殯葬改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規范殯葬服務市場,持續推進殯葬移風易俗,真正解決殯葬方面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