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06-15 14:30:06
大學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不高的現象,這幾年一直頗為引人關注。近日公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6%。對此,有專家認為,這反映了高等教育對工作實踐的需求反應比較遲鈍。應該說,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對于“學非所用”也需要辯證看待,不能僅憑專業與工作的相關度就對教育質量作出判斷,更不能認為就業時專業不對口,大學就是白讀了。
高等教育確實是一種專業教育,但更是一種能力教育、素質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延續某種“專業”,而是培養人。學生在高等院校學習專業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能力的養成。因為不經由某個專業領域的學習和鉆研,很難憑空獲得一種能力。反過來,能力也要表現為處理專業問題的水平。因此,專業和能力之間不能簡單劃等號。更重要的是,能力并不被專業所綁定。相反,在某個專業領域獲得的能力,往往可以“遷移”“擴散”到其他專業領域。俗話說觸類旁通、一通百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學生離開高校開啟職業生涯時,面臨的是雙向選擇。在選擇的天平上,專業當然是一塊砝碼,但能力是更重要的砝碼。從用人單位角度,固然有專業的考量,但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能力;從職場新人的角度,也可能會習慣性地選擇熟悉的專業,但目光長遠的人也許會選擇一個有利于能力發揮和增長的平臺。這或許是造成專業與工作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更何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職業生涯空間更加廣闊,人才比以往獲得了更多的流動機會和渠道。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化,不同職業的熱度此消彼長,新的職業不斷涌現。“一考定終生”早已成了過去時,“選專業就是挑飯碗”也成了落伍的舊觀念。今天,人們既可以“從一而終”地為自己喜愛的專業奉獻畢生精力,也可以“喜新厭舊”地在多個專業領域馳騁暢游。
從社會現實來看,在某個專業領域“皓首窮經”的,大都存在于少數高學歷人群;對大部分本科或高職高專畢業生而言,專業更多服從于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通俗地講:活人不能讓專業憋死。事實上,前文提到的藍皮書的跟蹤調查數據也顯示,隨著畢業時間的增長,專業與工作的匹配度確實呈下降趨勢。這說明隨著社會閱歷的加深,“專業”對于人生的加持作用是會衰減的。
對于個體而言,從高校拿到畢業證并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大學的專業學習只是人生中一個短暫的階段,在工作實踐中繼續學習、增長閱歷,讀好“社會”這本大書,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藍皮書中2018屆大學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和“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并不一定是悲觀的結局,相反,倒有可能預示著一個更廣闊、更多樣豐富的人生開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