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09-11 06:44:09
相信很多人存在這樣的心理:一開始玩手機只是想放松一下,可玩著玩著,想到工作或生活有那么多壓力,就根本不想放下手機。為什么明知有工作學習任務沒完成,卻還是再玩一會兒?為什么明明很焦慮,但就是停不下來呢?其實,這跟手機的成癮機制有關。
高焦慮人群更容易手機成癮
當我們受工作壓力困擾時,最常想到的減壓方法就是玩手機。英國德比大學研究人員在線調查640名13歲至69歲智能手機使用者,發現受情緒問題困擾的調查者容易把手機當作放松手段,過度使用手機。焦慮程度越重,手機使用越多。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手機提供了一種虛假快感,這種快感能緩解現實焦慮。
面對現實的工作任務,我們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業績的成就、老板的認可、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手機世界就不一樣,你只需10分鐘,就能在一局小游戲中體驗舍我其誰的成就感,只需1分鐘就能通過一條朋友圈獲得別人的點贊,只需15秒就能在一個短視頻中滿足成功的幻想。
在手機提供的虛擬世界中,你想要什么,只要付出很小的代價,便能得到滿足。獎賞來得如此容易,讓你忘卻了讓人沮喪挫敗的現實生活,你迫不及待追求下一次快感體驗,再刷一條微博、再看一個視頻、再開一局游戲……手機成癮由此形成。
手機成癮與多巴胺有關
手機成癮跟酒精藥物等物質成癮一樣,都跟大腦的多巴胺獎賞通路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傳遞欣快感的神經遞質,它讓人們不斷產生“再來一次”的期待,從而誘發成癮行為。游戲里那些閃閃發光的金幣、歡快悅耳的聲效,短視頻5秒鐘就引人爆笑的包袱,朋友圈動輒幾十上百人的關注,讓大腦的多巴胺分泌激增,堪稱新時代的可卡因。
那么手機成癮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為什么手機成癮會讓人停不下來呢?
在上癮的情況下,大腦會經歷3種變化:脫敏反應、敏化反應和前額葉功能退化。
脫敏反應,是指大腦在適應某種刺激之后,持續分泌的多巴胺,讓人渴求不斷重復快感體驗,所以你總想點開“下一個”。然而重復過多之后,大腦產生耐受性,你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獲得等量的快感,否則便引發戒斷反應的焦慮。于是你需要“吸食”更多的信息才能滿足大腦的快感需求。
敏化反應,是人們對能誘惑成癮的信息更敏感,你的注意力被上癮物牢牢鎖住,除了玩手機,你對其他的事都不感興趣。
前額葉具有控制行為沖動、理性分析與決策的功能,前額葉功能退化,將導致成癮者不顧后果、失去自控力。這是玩手機剎不住車的生理基礎。
從前期的快樂滿足到戒斷焦慮,再到你無視現實沉迷手機,直至你控制不住自己,你被手機奴役了。沉迷手機的我們,看起來玩得很開心,實際卻成了手機的獵物,讓我們遠離真實世界,活在失控、焦慮和孤獨之中。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日日夜夜唱著動人的歌聲,誘惑無數船只觸礁沉沒,最終成為她的獵物。
停止手機依賴,過有意義的生活
玩手機并不能真正幫我們緩解現實焦慮,它不過是虛幻的逃避策略罷了。焦慮作為一種情緒信號,提醒你有威脅存在,需要通過行動解除威脅,而逃避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所以無法化解焦慮。越焦慮越玩手機,越玩手機越焦慮,如果你不及時剎車,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玩手機也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相反,你通過手機獲得廉價且短暫的快樂之后,是深深的虛無感。你感到很空,什么也沒得到;你還感到懊悔,責怪自己為什么浪費那么多時間做沒意義的事。
人類這種復雜的高等動物,不只追求單純的快感,還追求意義感、價值感和成就感。當你完成極富挑戰的工作任務,你會感到由內而外的滿足與充實,這時大腦分泌的是一種叫內啡肽的天然鎮定劑,它能讓你感到寧靜與愉悅,幫你排解壓力和不快。內啡肽與多巴胺不同之處,在于內啡肽需要人們付出實際的努力,才能獲得,且它帶來的快樂是真實、持久且有意義的。
結語:當你因為學業或工作的壓力,忍不住要拿起手機時,建議自己設置一個停止時鐘,防止成癮失控。此外,用冥想、靜坐、直面問題、求助他人等緩解焦慮的有效方法,來替代玩手機的操作,能讓我們過得更健康、更可控。(作者楊劍蘭 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