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10-19 15:21:10
開放合作共建“未來場景”——2019中關村論壇把脈全球創新大勢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題:開放合作共建“未來場景”——2019中關村論壇把脈全球創新大勢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胡喆、俠克
論壇里思想激蕩、展廳里觸碰未來……10月16日至18日,2019中關村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等5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共同探討全球科技未來趨勢和新興產業發展先機。116家單位的167項科技成果在展會上集中展示,一系列全球首發的前沿科技為人類推開未來之門。
前沿科技“擁抱”未來產業
作為中關村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成果展精品薈萃、亮點紛呈,為觀眾開啟了一次親身體驗前沿技術、感受創新魅力的科技之旅。
超高速光固化3D打印機、可重復使用小型液體運載火箭、石墨烯碳納米固態柔性電池……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前沿科技正在構建新的社會場景,催生新興業態,把未來“拉”近。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翟立新介紹,參展項目都是國際最新成果,代表行業領先水平,許多成果首次走出實驗室與觀眾見面。
展區內,一款神奇的“魔毯”吸引許多觀眾駐足觀看。雙手在上面摩擦,與地毯相連的LED燈就一閃一閃亮起來。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通過“摩擦起電”基本原理研發的產品,可收集日常生活中悄悄“溜走”的能量并儲存起來。由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發的“智能動力小腿假肢”,可自主識別人體運動意圖,智能調節關節角度、阻尼和動力。更重要的是,這款假肢僅1.7公斤,是目前國際同類產品中最輕的智能假肢。
“人工智能被視為一項跨領域、具有超能級意義的原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很熱門,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表示,近年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都有在醫療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的布局。
通過跨專業、多學科疊加,未來農業生態將被重構。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北京中環易達董事長魏靈玲分享了她的“人工光植物工廠”:將LED光源、水肥栽培設施、自動化機器人、環境控制系統、物聯網等集成在一個系統中,在設備中應用傳感器、圖像識別等技術并運用機器人進行栽培和采收,在這樣的環境里成片的生菜自由生長。
魏靈玲介紹,基于人工智能管理平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人工光植物工廠都被管理起來,“去年12月在海南省的國家熱帶農業公園第一次實現商業化落地,目前已經開始產品化”。
乘勢而上“點燃”科技創新主引擎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2019中關村論壇蘊藏著創新大勢。與會專家認為,應順勢而為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不斷為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硬科技”引領未來
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新材料與新能源……一批前沿科技正成為驅動未來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各領域專家學者集中攻關的重要目標,更成為投資人“兵家必爭之地”。
在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成果展上,5G與未來網絡、深度學習與計算、生物特征識別、基因檢測與治療、干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第三代半導體與納米材料等前沿“硬科技”備受矚目,這些領域正成為未來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
“硬科技”成為創新的“底色”。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認為,“硬科技”好比是“骨頭”,實體經濟是“肌肉”,虛擬經濟是“脂肪”,金融是“血液”。沒有“硬科技”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跨界融合釋放“聚合力”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介紹,該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合作研究開發的“天璣”第三代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跨界整合骨外科、導航、機器人等技術,是國際首臺可用于脊柱、骨盆、四肢等多部位通用型骨科導航機器人,精確度達0.8毫米,減少術中輻射70%以上,提高手術效率20%以上。
“如今的創新一定是組合創新和跨界融合。”地平線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認為,軟件與硬件具有不可分割性,跨學科、跨領域創新可以精準解決現實問題。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郭廣生認為,在研發全球化趨勢下,企業愈發需要一個高度整合的研發體系,促進新技術與新興產業交叉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人才驅動作用更加凸顯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說:“基礎學科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對國際一流頂尖人才和世界一流頂尖大學的需求從沒像今天這樣迫切過。”
鑒于此,中國正在全球范圍延攬人才。近年來,來自美國、英國等國家的企業家、專家學者相繼成為我國外籍院士。在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大批外國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中。此次論壇舉辦期間,烏克蘭船舶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雷杰科夫等3位外國院士簽約落地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
集全球之智共創人類未來
成立海外院士創新中心、中外企業聯合攻關關鍵技術、中國創業團隊服務國際市場……2019中關村論壇一系列國際合作的案例釋放了強烈信號:科技創新需要國際合作,開放創新才能共建未來。
從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到參與全球創新分工,我國正成為一片創新的沃土,孕育一項項振奮人心、溫暖人心的科技成果。
“小冰”是出生于中國的微軟人工智能“斜杠青年”,作為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底層系統,它可以寫詩、寫歌,甚至可以撰寫金融報告、設計服裝。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傳播及公共事務總監張碩介紹,微軟在中國的實踐證明,中國、北京、中關村可以做世界一流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能夠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目前,中國‘小冰’已走向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張碩說。
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成奇表示,科技領域國際合作非常重要,中國的特點是有場景、有資金、有數據,很多國家尋求與中國合作,中國也需要他們的支持,所以要敞開大門吸引更多智力資源。
比如,歐洲科學院院士漢斯·烏思克爾特來華“創業”,成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院,聯合中國企業在機器人視覺識別、語言翻譯等領域搭建創新生態體系。
而越來越多的國內創新創業人士把目光瞄向國際。“90后”創業者武彬正將人工智能與時尚行業相結合,在獲得億元級融資后,將與國際各大電商平臺合作推廣人工智能應用。郭廣生說,全球化已成為科技創新的大趨勢。
“中國正采取非常開放的態度,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科技合作交流,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說。(陽娜、陳旭、宋美黎參與采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