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19-12-06 10:09:12
近兩年,“中年危機”這個話題越來越熱,然而,專家認為,中年也是開啟人生新的可能性的時候。
“中年危機”,看見危機中的生機
時逢年底,和朋友聊天,一個普遍的反映就是越中年越焦慮,壓力也越大。經濟低迷、企業外部環境難以把控、被各種KPI追逐,焦慮甚至變成恐懼。近兩年,“中年危機”這個話題越來越熱,以前是“青春迷茫”,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年紀大了,疑惑和迷茫卻一點也沒少。事業、家庭、健康,以及自我認知的問題一茬接著一茬。
“人到中年,看似危機四伏,卻也可以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在完整性,看見危機中的生機,就是開啟人生新的可能性的時候。”心理學家王薇華在接受采訪時說。
“危機”無處不在
剛過不惑之年的劉維是一家國企的管理人員,他坦言,因工作的壓力,不自覺地給自己的家庭中帶入負面情緒,由此,對親子關系和夫妻間的親密關系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他的婚姻因此亮起了紅燈。
不少人在中年時期或離職換崗,或重新創業,或暫停休整。這些情緒、身體、家庭關系以及事業上的種種挑戰和變動造成了中年無處不見的“危機”。
說不清從哪一天起,原本激越飛揚的青春樂曲出現了不和諧音:事業上,持續發展障礙重重,職位已到天花板;感情上,昔日的浪漫已被日子磨褪了色,夫妻間的矛盾日益加深;身體一天天衰老,奮斗多年積壓下來的心理疲勞漸漸超過警戒線——中年,真是人生一個嚴酷的階段。
之前見諸報端的跳樓自殺的中興42歲員工歐某,就是最極端的例子。
他的妻子沒有工作,在家當家庭主婦,兩個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雙方四個老人需要照顧,更不要提每個月要還的車貸、房貸……
一家老小的生活,全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當42歲的他被通知裁員的時候,他就像失去了人生的支撐點,轟然倒下。
“中年危機”并不限于職場。事業之外,婚姻事務、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等令中年人處處碰壁。中年人是家庭支撐,面對事業、金錢、家庭、健康等重重關卡,無處不在的危機使他們一路跌跌撞撞。
學會和自己和解
北京東方醫院副院長郭蓉娟是治療抑郁焦慮病癥的專家,她認為,當今社會很多人沒有合適的方法來管理和疏導情緒,精神層面的問題會逐漸轉化為身體層面的問題,如失眠、免疫力降低、各種慢性疼痛等等,一些人的亞健康問題甚至演化成重大疾病。
她同時強調,要學著審視并發現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并不斷滿足這些需求,同時在這個過程里,進一步發現自己的完整性。與世俗的追求名利成功之路不同,內心的覺醒是主動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及本質狀態,這種身心一致的選擇所煥發的熱情絕非依賴他人的驅策所能比擬的。“要想度過中年危機,就必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學會和自己和解。”
剛剛43歲的溫雯在年底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驚訝的決定,她主動要求從單位的管理崗調整到工人崗。她說,自己的崗位關乎公司的技術創新,領導的要求、同事的眼光壓得她喘不動氣。“成宿的失眠,頭發掉得嚇人。我感覺已經提前進入更年期了。”
崗位調整后,雖然收入少了,地位也沒那么顯赫了,可是相應的,壓力少多了,人際關系也簡單了,她的身體狀態好多了,人也年輕了。“人到中年,不要矯情。接受現實,接受自己。人總是會走下坡路的,90%的職業,年齡增大后都沒前途,沒前途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宿命。”
采訪中,多數人表示,“中年危機”其實是不少人的自我矯情,如果跑去問問那些保安、清潔工、外賣員等,問他們有沒有中年危機,他們準會發笑。因為生活從來都沒有對他們輕松過,每一天都是“危機”。想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拋棄掉不少不必要的幻想,懂得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
人到中年,是時候和自己和解了。賺更多的錢,不再是生活的第一要務,真正的和解,是如何成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用最真誠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對待生活。
開啟人生新的可能性
實際上,中年常常是人們做出轉變的重要機遇。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于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中;那把后半輩子還給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他認為中年是我們自性開始重新覺醒的重要時機,所謂自性,就是內在的完整性。
另一位心理學家薩提亞把中年視為“第三次誕生”的機遇,認為人到中年時,正是每個人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在完整性,并開啟人生新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中年危機”正好就是人生上半場和下半場轉換的過程和轉折點。處理好“中年危機”,做好心理調適,將有助于開創人生精彩的下半場。不同的人生認知,就會決定不同的心態,成就不一樣的人生姿態。
采訪時,有心理學家認為,把“中年危機”轉變成“中年生機”,最務實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反脆弱能力。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專家建議,中年人第一時間應該拋下所謂“穩定”的刻板印象,不妨試試“無齡感”的生活狀態。
所謂“無齡感”,是指人拋開自己年齡的約束,跟隨著自己的心意,讓自己保持并擁有一份與年齡無關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崇尚“生命只有疲倦時,而沒有衰老時。”
“無齡感”能夠上榜今年的熱詞,是因為這種生活方式逐漸成為時尚而廣為流行。“無齡感”并非盲目地不服老,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和生活態度。擁有“無齡感”的人,往往不為年齡所束縛。能夠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活力,對事物充滿好奇并勇于嘗試,去追求活得漂亮,活得精彩,不留遺憾。
不斷實現理想的追逐成就之路,是大多數人步入中年之前不斷重復的一條路。認為“只有達到某某目標,我才能夠幸福”。
從事媒體行業的張寧在離退休五年時選擇了裸辭。她自費報班學習中醫,“這是我一直感興趣的事情,中醫既神秘又有趣,深深地吸引了我。通過學習,不僅可以給自己調理身體和精神狀態,還可以守衛家人的健康幸福。”
已經學成的她目前正在與人合作,開發營養藥膳。把興趣做成事業,張寧的中年生機無限。
尹曉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