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0-01-11 08:03:01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馬永紅
寒冬臘月,枝丫疏瘦。1月7日,中國西北、黃土高原腹地的海原縣被一場雪染得銀裝素裹。沿著山間公路穿行,廣袤的大山深處,錯落有致的紅色磚瓦房點綴其間,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記者來到曹洼鄉買牛溝村,村莊依河而建,山腳下曾經居住過的窯洞依稀可辨,與一幢幢新居形成鮮明對照。
“現在日子好了,自來水通到了灶臺,裝上了熱水器,也有了致富產業。”住上安全舒適、寬敞明亮的新房,71歲的村民馬成錄臉上洋溢著由衷的喜悅。
海原縣位于寧夏西海固貧困核心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當地主要民居。由于自然、地理和歷史原因,直到前幾年,仍有數萬戶農村居民住在“危”字號的舊房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委、縣政府堅持精準摸排、以拆促建,采取農戶自建、企業助建、部門幫建、政府統建“四種方式”,以確保家家戶戶都能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
“小時候住窯洞,沒門沒窗、少衣少被,還有野狼出沒,住得膽戰心驚。”馬成錄說。20世紀80年代初,買牛溝村村民陸續從山底下的窯洞移居到開闊地帶,有的箍了新窯、有的蓋了土坯房。馬成錄家蓋起了土坯房,后來,他又對房子進行過幾次“升級”,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雖然屋頂殘漏、墻皮脫落、地基塌陷,卻是馬成錄家里最寶貴的財產。
海原全境位于南北地震帶上,1920年曾發生過8.5級大地震。雖然危舊房有很大安全隱患,但讓馬成錄拆掉辛辛苦苦蓋起的房子,卻心有不舍,這種想法在當地農村很普遍。面對“住房有保障”的民生目標,海原縣提出“以拆促建”,并制定相應激勵政策和拆除配套政策,駐村工作隊積極宣傳,鄉村干部上門動員,農村黨員、當地鄉賢帶頭示范,帶動村民變“被動拆”為“主動拆”。
2017年,馬成錄在危房改造補貼政策的激勵下,下決心拆除了危房。政府補貼3.5萬元,自己僅花了不足1萬元,就蓋起了70多平方米、具有八級抗震強度的磚混新瓦房。馬成錄激動地說:“如今我們住上安心房,刮風下雨再也不為房屋安全擔驚受怕了。”
寧夏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委書記徐海寧說,海原縣根據農戶家庭經濟狀況、院落位置、家庭人口結構,分戶分類,精準施策,通過原址翻建一批、異地遷建一批、加固維修一批、公租擴面一批、補償退出一批、周轉安置一批、親屬合住一批、直接拆除一批“八個一批”工程,共實施改造危窯危房21005戶,直接拆除15921戶,全縣農民實現了脫胎換骨的安居之變。
房子是物理空間,也是精神空間。住上新房的農民兄弟精氣神也煥然一新。
“以前養牛是為了耕田糊口,現在要脫貧致富。”馬成錄通過“基礎母牛銀行”產業扶貧模式,賒銷了3頭基礎母牛發展養殖業。2019年,他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8600多元,實現脫貧摘帽。在買牛溝村,像馬成錄一樣依靠養殖脫貧致富的村民達到2/3以上。
前幾天,寧夏包括海原在內的4個縣區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開始面向社會公示。寧夏西海固的脫貧攻堅進程又向前推進了歷史性的一大步。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1日 03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