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
2020-01-19 16:07:01
回鄉種藤椒帶動村民創收——
四川在線記者 鄧嗣華 宋開文 余如波
1月16日一早,中江縣永太鎮金橋村六社,距村道不遠的一片荒坡上,推土機隆隆作響,不斷翻出紅色土地,村民忙著清理樹根、雜草……
這片土地被整理出來后,將成為永太鎮藤椒種植園區的一部分。“趕在春節前整理土地,種苗。2月萌動,3月發芽,4月開花,7月就可結果。”返鄉創業人員唐道德對種植藤椒充滿自信。
作為人口大縣、勞務輸出大縣,中江縣近年來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唐道德是其中一員。返鄉創業,激活了撂荒多年的土地,增加了農村就業增收機會。“他們帶回資金、產業、市場,帶來各種資源,更給我們帶來鄉村振興的希望。”永太鎮黨委書記黃振說。
“村民看得見實惠”
當天,趁著陽光正好,唐道德決定把年前能做的事都做了。
在金橋村督促完工人們整理土地后,他又趕到石壩村,為10多名在地里忙碌的村民講解修枝技巧。在這里,他的藤椒園已發展400多畝,去年種下的幼苗已有半米高,5年左右將進入豐產期。“藤椒味已被各種菜系、各種口味的美食所接受,市場前景更廣闊。”目前唐道德已投入300多萬元,后期將繼續追加投入。
忙完地里的活,他把工人們請到自己二哥家的院落里,現場結算2019年12月的工資,為近20人發放現金4萬余元。隨后,院子里擺起壩壩宴,唐道德召集工人和村民熱熱鬧鬧吃起團年飯。村民孟銀龍在藤椒園區內夯土,掙了1萬多元。他笑著說:“唐總回來了,這頓團年飯吃得很實在。”
“目前,藤椒園里長期勞作的村民有20多人。到種苗、采摘的用工高峰期,每天將吸收200多人次務工。”唐道德說,工資都是當月結清,加上土地流轉費,“村民看得見實惠”。
“實惠”顯而易見。石壩村已種上藤椒樹的400多畝地,過去三分之二也是撂荒地。“三分之一的地種玉米,一畝一年只能收一季,只有700多元收入。”石壩村村支書楊取勇說,藤椒園剛起步,還看不到收益,但唐道德在地里又間種了大豆等經濟作物,一畝收入在3000元以上。
石壩村村民楊思富也常年在外務工,跟著唐道德投入1萬元種了4畝多藤椒,去年間種大豆已收入5000多元。楊思富笑嘻嘻地說:“錢是肯定不得虧的。”
“等到藤椒豐產上市,如果行情好,畝產能上萬元。”唐道德說,希望將藤椒產業做大做強,有更大帶動性,“‘公司+農戶’、股份制等形式,我們都要嘗試。”
“農村看得見希望”
“我沒什么文化,但對家鄉始終有感情。”談到返鄉創業,唐道德言語中透露出理性。唐道德很清楚,返鄉創業,項目是關鍵,“空有一腔熱情不行,干農業,更是如此。”
1988年,年僅15歲的唐道德便外出打工,2000年開始舉家扎根西安,至今仍經營著自己的裝修公司和酒店。
返鄉創業,家人和朋友不太理解:“按外面的生意和資產,家里人不愁吃不愁穿,為啥還要折騰?”
唐道德說,自己“心系家鄉投資農業”不是盲目的。2012年左右,他就尋思著回中江“做點什么”,幾年間不斷查閱資料,拜訪友人。后來,唐道德意識到,自己所在的楊凌是農業重鎮,每年都舉行“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而家鄉同樣是農業大縣。思路豁然開朗,為此他每年都跑去參加農博會了解學習。唐道德經常合作的公司就有將藤椒加工為調味料、化妝品等產品的業務,產品“不愁市場”。唐道德依然沒有匆忙“上馬”項目,在他看來,從事農業需要理想,更需要理性,“不是想種什么就種什么”。
唐道德到處拜師學藝,結識了被譽為“藤椒之父”的高級農藝師余江洪,聘請他擔任技術指導。他發現2019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突出培育壯大“川字號”特色產業,完善“10+3”優勢特色產業五年推進方案,其中“川椒”在列。他將采集自家鄉的泥土送到農業科研機構檢測,并認真研究藤椒生長需要的地形、氣候條件,發現中江均大體適宜。
2019年,唐道德返鄉創業種藤椒正式啟動。他制定了“小目標”:發展上千畝藤椒,提供種苗、技術和銷售渠道,帶動當地農戶共同種植。
黃振說,永太鎮是純農業鎮,全村6萬余人有70%在外務工,目前統計了60余名有一定實力并有回鄉意愿的優秀人才,“有更多的‘唐道德’回來創業,我們就能看到更多希望。”
中江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48.8萬人,唐道德是其中一員。近年來,中江縣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返鄉創業人才,據中江縣人社局統計,2019年,中江共有253名農民工返鄉創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