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2-28 09:37:02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今后,我國將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違法者將受到重罰。
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17年前,一場非典疫情突如其來,專家最終認定果子貍為病毒宿主。今天,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專家高度懷疑與野生動物有關。既然濫食野生動物教訓沉痛,為何還有人陋習不改?有人把吃野生動物視為“有面子”,不僅自己吃,還將其當作珍稀禮物送人。有人對于各種野味充滿好奇,即便明知有風險,也要拼死“嘗嘗鮮”。
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新發傳染病,大都和動物有關。統計發現,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于動物。這些病毒本來存在于自然界,野生動物宿主并不一定致病致死,但由于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或者侵蝕野生動物棲息地,使得這些病毒與人類的接觸面大幅增加,給病毒從野生動物向人類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加之交通的便利和人口的流動,使得流行病暴發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對于保障生態安全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面對大自然,心中有一種敬畏感。在中國人的眼里,人和自然是息息相關、和諧共生的?!痘茨献印吩疲骸安缓詽啥鴿O,不焚林而獵”“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這就是告訴人們,捕魚狩獵,都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毫無節制、無度索取。千百年來,人類為了生存發展,馴養了很多家禽家畜如雞鴨牛羊等,完全可以滿足日常飲食需求。人和動物都是大自然生物鏈的一環,環環相扣。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野生動物絕不是人類的食物,而是人類的伙伴。如果人類跨越界限,肆無忌憚地捕食野生動物,打破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必然導致巨大的災難。只有敬畏和尊重自然,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類的食物來源于大自然,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大自然的賜予與滋養。當前,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飲食混亂問題非常突出,“吃出來的病”日益增多,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呈井噴趨勢。因此,亟須將飲食納入法治軌道,倡導科學文明的飲食習慣。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例如,自2005年7月起,日本實施《食育基本法》。所謂食育,就是關于飲食的教育。該法提出,食育乃生存之本,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的基礎。日本以家庭、學校等為單位,將食育作為一項國民運動普及推廣,通過法律手段保障食育計劃的推行。另外,日本還設立了“食育月”和“食育日”,以此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在日本的學校里,午餐并不僅僅是為了吃飽,而是與飲食觀念、營養知識、飲食衛生、飲食安全、飲食文化等“食育”內容聯系在一起。學校通過“吃”這個每天必做的事情,讓孩子們把每一頓飯吃得有滋有味,從而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增加對本國飲食文化的認同感。
培育科學文明的飲食習慣,關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國應高度重視飲食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一是樹立正確的食物觀,倡導敬畏食物、珍惜食物、感恩食物的理念,讓孩子們從小參與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經營流通、餐飲消費等體驗活動,認識到食物既是大自然的賜予、又是人類辛勤勞動的結晶,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普及健康飲食知識,倡導“減鹽、減油、減糖”“不吃野生動物”等理念,控制慢性病和傳染病等危險因素,解決好“吃什么、怎么吃”的問題。三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充分展示地域特色飲食和鄉土料理,促進特色農作物的種植與保護,維系居民與故鄉的情感紐帶,讓“家鄉的味道”成為“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健康中國,離不開健康的飲食。希望全社會攜起手來,共同培育科學文明的飲食習慣,人人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良好的餐桌文化,更好地享受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