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3-16 15:12:03
新華社海口3月16日電 題:決不讓一顆種子因疫情落下——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見聞
新華社記者趙穎全、陳凱姿、嚴鈺景
從湖南趕回海南三亞、隔離14天期滿的研究員李劍波,一大早就下到雜交水稻育種田里,對他的“寶貝品種”進行記錄和篩查:“這批制種,4月下旬就要在我國南方播種,一分鐘都耽誤不起!”
李劍波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從全國各地趕回南繁的2800多名“南繁人”中的一員。他們與年前駐留在田地里的科研管理人員一道,戰疫情、保春耕。全面復產復工的南繁基地,正在為春天的田野守住希望。
“南繁等待著南繁人”
南繁有多重要?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周澤雄,已經無數次回答過:“60多年來,全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南繁。”
打個比方,在別處需要繁育8至10代才能定型的種子,在海南只用3代。這種高效育種方式,吸引了全國近30個省份800多家單位約6000多名農業科技專家、學者前來。
可是,今年的突發疫情,讓周澤雄從大年初一就開始憂心忡忡。科研人員年后無法返回基地、多種作物育種到了關鍵期,時間一耽誤,不但會影響全國春耕夏種,還會波及今后整個種業良種選育和科技創新。
那時候,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劍波還在湖南老家,他同樣焦慮:“‘搶工期’階段,科研中斷,許多人一輩子的心血就白費了,幾百萬、上千萬元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南繁等著南繁人,南繁人卻難返還。”科研專家出不了省,即便到了海南也要隔離,“兩頭堵”的困局怎么破?
辦法倒是有。科研人員不能來,當地管理人員就協調“代收代管”,把科研材料晾曬、打包好,寄回各地。盡管如此,李劍波仍放心不下——他今年第一期雜交育種稻苗,必須由專家親自把關做篩查。
這也是各省南繁單位面臨的難題。
“科研育種不能斷,田里不能沒有人”
在南繁基地,除了水稻,玉米、大豆、芝麻、向日葵、小米等一系列糧油作物,許多都到了開花、授粉和結穗“黃金期”,要保證科研用種,就須做到“人能來,田里有人才”。
形勢緊迫。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緊急印發加快南繁恢復生產的通知,協調組織各省南繁工作領導小組合理篩選返瓊人員。馬上,南繁科研管理人員返瓊工作流程圖出臺,全國各省南繁人通過“一碼通”有序返瓊。
周澤雄說:“在確保防疫的同時,大家都支持南繁人返崗。”
多方“合力”下,村與村、區與區之間的防疫關口全部打通,南繁人返回海南后,許多最后都能走上“綠色通道”直達基地。
李劍波終于可以坐上疫情期間每天唯一一個到三亞的航班,抵達后已是凌晨。可在核酸檢測時,“第一次,血液檢測‘假陽’,心都涼了一半;第二次,咽拭子檢測,總算沒問題。”回到基地后,他恨不得馬上下地,吃住都在自己的水稻田里。
久違的繁忙場景,重新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為全國春耕夏種提供4000萬畝科研用種的南繁基地,沒有因為疫情而中斷生產。
“這個春天,我們沒有錯過”
有人說,南繁的科研人員和種子,比金子還寶貴。初春的南繁基地,現在滿是“金子”。
3月8日,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忠松宣布:南繁各單位復工率達到100%,復產也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聽到消息后的周澤雄興奮不已。據他介紹,最近更多人通過線上填報信息申請返崗。在“南繁硅谷云平臺”上,還能及時掌握科研人員身體狀況,了解防疫和復工需求,以協調解決。
“最初,基地實施封閉管理,沒肉就吃青菜,沒牙膏就用水漱漱,整個市場‘搜刮’個遍才買到8根溫度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管理人員張保青說。
反饋困難后,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最艱難的時候雪中送炭,支援了幾百只口罩。該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說,那時情況緊急,“掏”出的都是緊缺庫存。現在醫用品供應上來了,海南已為南繁基地發放2.6萬只口罩和大批酒精。
鋪電網、修道路、忙灌溉、授粉制種,南繁基地重現往日活力。為了確保南繁復工復產安全有序,海南組織村民在本地培訓,就近安排在急需產業農民的南繁單位務工,一并解決“用工荒”和“就業難”兩大問題。南繁管理局還開展“不見面審批”和“線上檢疫”,截至目前,檢疫科研育種面積近8300畝,簽發檢疫合格證近200份。
“種子這種有生命力的東西,不會等人,還好這個春天,我們沒有錯過。”李劍波說,“我們的人員這兩天將全部到齊,決不讓一顆種子因疫情影響落在地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