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6-04 17:28:06
新華社長沙6月4日電 題:蘆葦生“仙菇” “包袱”變“財富”
新華社記者蔡瀟瀟、史衛燕、王昕怡
夏日里,湖南益陽沅江市西南部的胭脂湖畔,幾名當地村民坐在街道辦事處的屋檐下,擼起袖子給新采摘的一筐筐蘆菇剪去須根、除去泥沙。
沅江市位于南洞庭湖,素有“蘆葦之鄉”美譽,蘆葦面積達到45萬畝,約占洞庭湖區蘆葦總面積的40%。沅江市年蘆葦產量約35萬噸,以前主要用于造紙。近年來,我國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為避免造紙污染,湖南引導洞庭湖區造紙產能退出,蘆葦失去了原有的經濟價值。
“原本是財富的蘆葦,成了包袱。”沅江市委書記黃育文告訴記者,為了將“包袱”變回“財富”,沅江市在探索過程中逐漸走出一條綠色產業新路。
湖南省光亞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與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合作,以蘆葦作為基質培育高品質蘆菇。“一畝蘆菇能消耗20噸蘆葦,這樣就把蘆葦資源利用起來了。”該公司總經理石躍龍說,這個產業發展思路也是“妙手偶得”。
這一切還要從一次偶然發現說起。在蘆葦場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的石躍龍,有次在腐爛的蘆葦地里發現很多野生菌。腐爛的蘆葦越多,野生菌長得越茂盛。特別是在雨季之后,野生菌更是紛紛破土“撐傘”。
這一發現讓石躍龍如獲至寶,他在那個蘆葦地里采了五六種野生菇,送到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和湖南農業大學進行鑒定和營養成果分析,發現有三個優勢品種——膠狀磷傘、春生田頭菇、大球蓋菇,不僅產量高、口感好,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經鑒定,這三種優勢蘆菇品種很有發展前景,尤其是春生田頭菇是我見過品質最好的蘆菇,加上當地有豐富的蘆葦資源,非常值得推廣。”湖南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吳正坤介紹。
于是從2017年開始,石躍龍與相關科研院所專家開始嘗試栽培馴化野生菌,終于在2019年實現了突破。“這幾種馴化的蘆菇都屬于中高檔行列,培育蘆菇產值是以前種植蘆葦的10倍。今年上半年我們就開始大面積推廣。”石躍龍說。
吳正坤說,從2019年野生菌開始大規模試產時,他就被邀請擔任公司的技術總監,他對蘆菇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目前,沅江市已有蘆菇生產基地(大棚)面積近300畝,已消耗蘆葦8000噸,安置農村勞動力1000人,預計今年人均收益達3萬元。
今年50歲的胭脂湖村11組村民曾衛香,曾在附近的電子廠、食品廠打工,如今在農閑時經常會來基地采蘆菇并進行削揀處理,手腳麻利的她一天能掙100多元。“現在蘆菇市場越來越好了,我在蘆葦基地這邊幫忙,不但收入比原來高了1000多元,而且工作時間上可以選擇方便的時候來,比較有彈性,干起活來也不累。”曾衛香說。
小蘆菇,大產業。沅江市于今年3月10日成立蘆筍蘆菇產業管理辦公室,以推進蘆菇產業發展。“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農戶們在家門口找到了新工作,預計到2022年,沅江年產蘆菇將達10萬噸以上。如今,在南洞庭湖的大棚里栽培的一株株鮮菇,已成為助力當地產業轉型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仙菇”。
“我們今后還會將生產蘆菇后的蘆葦渣利用起來,建一個有機肥料廠,從而真正實現蘆葦的綠色循環綜合利用,全面推進蘆葦產業的轉型升級。”石躍龍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