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7-17 22:05:07
新華社長沙7月17日電 題:洞庭湖畔打響糧食保衛戰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譚暢、周楠
洞庭湖平原千里沃野,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連日來,記者在洞庭湖區深處看到,雖然堤外洪水洶涌,但堤內稻浪翻滾的田間,一場與汛情、暴雨抗爭的糧食保衛戰,正在全面打響。
萬眾一心搶險情
位于西洞庭湖區的湖南省漢壽縣,是沅江、澧水和洞庭湖的結合部,洪水從四面八方涌來,防汛任務異常艱巨。
14日上午,記者在漢壽縣滄港鎮沅江大堤邊,看到一處經過緊急處置后的翻沙鼓水險情。雖然出險點被重重木樁包圍,用大量沙袋、鵝卵石壓住,但仍有細細的水流和氣泡汩汩升騰,滲入的水流匯集成了一口小池塘。
漢壽縣水利局高級工程師肖才文告訴記者,9日19時30分,參加義務巡堤的滄港鎮新興社區居民唐家貴發現,這里有個洞源源不斷向外涌出夾帶泥沙的渾水,遂立即向防汛部門報告。
接到警訊,漢壽縣緊急制定了砂卵石鋪蓋導滲的處險方案。很快,600多名干部群眾和搶險應急隊員趕到了現場。在動用大量工程機械、消耗了5000多個編織袋、800多立方米鵝卵石后,一個巨大砂石反濾導滲壓蓋,“鎮”住了險情。
“如果不是及時發現、迅速處置,這處險情可能導致堤壩潰決。”肖才文心有余悸地說,“這個出險點位于沅南垸最上游,一旦潰堤,漢壽縣城和9個鄉鎮(街道辦)約26萬人口、37萬畝耕地將受災。最先發現險情的唐家貴,真的是立了大功!”
記者在環洞庭湖漫長的河湖干堤上看到,白天,大堤上紅旗招展的防汛棚綿延千里,成千上萬像唐家貴一樣的“守堤人”在堅守崗位,密切監視汛情、水情;入夜,伴隨著表示平安的梆子聲,“守堤人”在夜幕下打著手電、LED馬燈巡邏,燈光時而聚成一團火,時而散作滿天星。
在防止堤外洪水侵入的同時,洞庭湖區成百上千電力排灌設備,很多正馬力全開,排出前期暴雨形成的內澇。其中,位于益陽市大通湖區的大東口電排,裝機總容量1萬千瓦的四臺大型水泵,能以每秒90立方米的速度排澇,守護大通湖畔上百萬畝耕地。
見縫插針忙“雙搶”
在洞庭湖區,一邊守堤巡險,一邊“見縫插針”搶救受災稻田,很多“湖畔糧農”忙得不可開交。
在湖南省安鄉縣大鯨港鎮,14925畝農作物受災。鐵板洲村糧農朱炳前300多畝水稻有60多畝被淹。正當他焦急萬分之際,村委會組織人趕來增援,經過連日苦戰,終于緊急疏通了溝渠,成功將田中漬水引入公共溝渠,挽救了絕大部分受淹水稻。
漢壽縣巖汪湖鎮紅菱湖村黃小平是個種糧大戶,種植了1619畝水稻,還經營著200多臺耕種機械出租業務。
記者15日在田間采訪看到,黃小平在紅菱湖村的早稻已基本收割完畢,晚稻播種正在進行。“今晚我要連夜整平土地,預計兩到三天就能完成晚稻移栽。”黃小平說,湖區糧食生產已進入“大忙”狀態,連日來,他的插秧機、旋耕機、拋秧機等源源不斷出租,在湖區常德市、益陽市很多地方參加“雙搶”。
漢壽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5日,漢壽縣完成早稻收割24.3萬畝,雙季晚稻已移栽12.1萬畝。
記者發現,“湖畔農家”在忙農活的同時,對防汛緊繃的神經絲毫不放松。在南縣、沅江市、安鄉縣等地,很多村都在組織村民輪流派員守護大堤。如果哪一家輪值守堤又恰逢“雙搶”農忙,村民們就會在微信群里商量,相互調劑替班。
顆粒歸倉減損失
為了大汛之年力保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安鄉縣、沅江市、南縣、漢壽縣、益陽市大通湖區等地,都制定和發布了針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防災減災技術指南,派出技術指導組指導生產。農業專家們深入田間,調查農戶水稻等農作物受災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補救措施指導,或及時補種,或改種,力爭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
與此同時,湖區各地還啟動了災情日報告等機制,農業農村、氣象、應急、水文、防汛等相關部門密切銜接,關注災害性天氣和災害發生動態,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指導幫助農民群眾及時開展防災減災各項工作。
記者乘車穿行洞庭湖區,路上常見“轉場”的農業機械設備。
黃小平說,今年早稻延遲成熟,育秧田內晚稻秧苗長勢過盛,“沒有機械設備真的搞不好”。目前,強降雨雖有所停歇,但天空并未放晴,不利于稻谷晾曬。“我的烘干設備是24小時運轉,抓緊烘干稻谷,能降低稻谷發芽霉變的風險。我們都在盡最大努力,爭取顆粒歸倉減小損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