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20 15:08:08
新華社天津8月20日電(記者劉惟真 白佳麗)玻璃櫥窗內,一位特殊的機器“分揀員”尤為“吸睛”。在上方的攝像頭進行視覺識別后,機器手臂快速移動,精準找到對應的字母方塊,并在幾十秒時間內整齊排列出了“新松”的英文名稱。
“身板”雖袖珍,智慧卻不小。這位小巧的“分揀員”是坐落于天津市濱海新區空港商務園內的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所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它能夠實現高速分揀,在食品、藥品等多個行業場景中發揮作用。
“目前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能夠‘記住’并重復工作人員教給它的動作。電腦、手機組裝等需要‘精雕細琢’的工程,也可以放心地交給它來完成。”公司副總裁呂忠偉說。
近日,記者走進天津市濱海新區采訪發現,智能科技產業在這里蓬勃發展,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越來越多的智能科技“大展拳腳”,讓“傳統作業”變得更為輕松。
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水下智能裝備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該企業所提供的纜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滑翔機等產品及行業解決方案,已在不少領域得到應用。
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奇介紹,過去大壩的水下檢查工作都要依靠潛水員來完成,今年汛期到來前,有關部門和企業合作,利用水下機器人對一些大壩壩體進行安全掃描,并為鐵路路橋開展了“體檢”。
“過去,即使潛水員用攝像機拍攝到了水下安全隱患,也很難確定精準的坐標位置。現在水下機器人的應用不僅讓作業人員的安全得到保障,其精準定位的能力也讓安全隱患排查的作業效率大幅提升。”劉奇說。
在智能技術的幫助下,近年來天津港的作業模式和港口工人的工作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工程師屈東升說,此前門吊司機需要坐在距離地面約40米高的駕駛艙中,透過下方的玻璃“憑感覺”判斷集裝箱位置,并手動操控手柄進行作業。長期“窩”在狹小的空間內,不少司機的腰椎、頸椎都落下了毛病。
現在,天津港的部分岸橋、場橋已經改為遠程自動化作業。“現在天津港集團的一些集裝箱作業司機已經實現坐在辦公室里,用鼠標和兩個手柄就能進行控制操作,一些設備甚至可以達到完全自動化。”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濤說。
“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也在積極從事岸橋、場橋的自動化改造工作,在改善更多司機工作環境的同時,提升碼頭智能化水平。”陳濤說,雖然司機不在“現場”,但操作系統智能化的發展,卻使碼頭作業效率大幅提升。
該公司泊位計劃員王偉說,后臺系統可以根據現場作業情況,對拖車數量進行實時分配,將指令直接通過終端傳達給司機。“這樣的分配方式更合理,能夠保證資源最大化利用。”
“通過智能操控,吊具可以直接走拋物線,節省了大量時間。從前司機和門吊是‘綁定’的,而現在我們集裝箱公司已經實現一位司機操縱六臺設備,僅在需要人工干預時進行操作。”陳濤說。
據介紹,近年來天津市濱海新區加快發展智能產業,初步形成智能安防、大數據、先進通信、智能網聯車、工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等多條產業鏈,智能科技產業占濱海新區工業比重超過30%。
“從側重‘機器’到側重‘人’,科技產品不再僅僅是機械地重復勞作,而將擁有人類的視覺、觸覺等感知因素以及分析決策的智慧。未來我們希望結合實際操作經驗,形成全新的‘知識庫’,使機器人具備一定的自主決策能力,成為真正的‘工程專家’和人們的工作‘拍檔’。”呂忠偉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