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21 15:58:08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1日電 題:生態飯、“牛”文章、文旅融——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的脫貧三部曲
新華社記者安路蒙、賀書琛
昔日鹽堿地、黃沙地如今綠意盎然,村外牛舍成排、牛群膘肥體壯,屋內的婦女正在做蒙古族刺繡……這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縣、國家級貧困旗縣——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簡稱“科右中旗”)的景象。近年來,當地結合實際,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發展肉牛產業、文旅融合,實現了脫貧三部曲的成功跨越。
治沙增綠,吃上生態飯
“以前一到春天播種,天天都是沙塵暴,種下的莊稼長不活。”家住巴彥茫哈蘇木哈圖布其嘎查的白吉林白乙拉說,因為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這里連年風沙、經年無收,加上自己家有兩個孩子上學,老母親患病,全家入不敷出,2015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巴彥茫哈蘇木位于科右中旗南部,與巴彥淖爾蘇木、好腰蘇木鎮并稱為興安盟集中貧困的“南三蘇木”。作為當地沙化最為嚴重的集中連片區,“南三蘇木”一度地上不長草、牛羊吃不飽,惡劣的生態環境造成農牧民深度貧困。
脫貧攻堅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近些年,科右中旗先后出臺“禁牧、禁墾、禁伐”政策,實施“三北”防護林、鹽堿地治理等生態工程,讓漫漫黃沙變成片片綠洲。2018年,中宣部開始定點幫扶科右中旗,隨后“螞蟻森林”防沙治沙項目落戶,計劃在5年內造林12.85萬畝。
如今,“南三蘇木”的一個個流動沙地已經被防護林固定住,還長出了成片的沙棘林。白吉林白乙拉成為一名護林員,看護中宣部捐資種植的1500畝沙棘林。“沙棘樹長成后既可以賣果,又能吸引游客觀賞,能帶來不少收入。”白吉林白乙拉算了一筆賬,護林員年工資1萬元,加上沙棘林的集體經濟分紅和養牛產業收入,“今年年收入能超5萬元”。
數據顯示,科右中旗植被恢復明顯,沙地面積逐年縮小,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2016年的35.17%提高到現在的63%,有沙天氣較歷年(2016年以來)同期平均減少21天,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綠色脫貧產業打下了基礎。
“減羊增牛”,做好“牛”文章
依托綠色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右中旗結合當地實際推行“減羊增牛”政策,推廣母牛繁育和肉牛育肥,積極發展舍飼圈養,逐步轉變傳統放牧模式,減輕草場壓力的同時,促進增產增收。
兩年前,家住茫來嘎查的牧民額爾敦寶力高響應旗政府的號召,把家中的600多只羊全部賣掉,回購了60頭牛,每年所需飼料減少,再也不用跑到幾百公里外購買草料了,一年算下來能多掙2萬元。
當地還推出金融信貸、科技推廣、衛生防疫、市場開拓等政策保障,吸引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加入養牛行列。銀寶是哈吐布其嘎查的貧困戶,2016年借助國家產業扶貧補貼資金購買了基礎母牛,在合作社的技術指導、訂單代售等各種幫助下,現在他家的牛已從3頭增加到11頭,種植養殖收益加上合作社務工收入,一年能有10萬元左右。2019年,銀寶家順利脫貧,還買了輛小汽車。
在對口單位的大力幫扶下,科右中旗還以扶貧產業園為平臺,引進龍頭企業,與20多個嘎查組建起肉牛產業全產業鏈,增加農牧民養殖效益。目前,全旗肉牛存欄從2018年的23萬頭迅速增加到28.3萬頭,帶動全旗三成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
傳承技藝,推動文旅融
針進線出,穿花納錦,艷麗的紅牡丹在灰藍色的繡布上躍然成形。“客戶訂單催得緊,我在抓緊繡呢!”54歲的牧民劉孟蘭說,蒙古族刺繡很受市場歡迎,靠著閑暇時間做些刺繡活,1年能賺1萬多元。
蒙古族刺繡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些年,科右中旗將蒙古族刺繡打造為扶貧產業,舉辦刺繡培訓,建立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業。
在劉孟蘭所在的刺繡車間,就有90多名婦女從事刺繡行業。劉孟蘭通過政府組織的培訓,學會了刺繡技能,現在已經晉升為最高級別的一級繡娘,她還主動傳授刺繡技巧,帶動婦女一起增收。
目前,全旗刺繡產業覆蓋超過170個行政村,參與人數2萬多人,其中貧困人口約3000人,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
如今,積淀著草原文化記憶的蒙古族刺繡,成為科右中旗的一張旅游名片。依托綠色養殖基地和優美的鄉土風光,科右中旗建設了蒙古包餐飲區、水果蔬菜采摘園等觀光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19年,全旗接待旅游人數149.9萬人,實現旅游收入8.93億元,同比增長26%以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