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時報
2020-09-04 11:38:09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場戰爭“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這場戰爭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捍衛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和人類和平事業,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人民14年堅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落地生根,作為中國抗戰指導理論的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1938年五月至六月間,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軍事著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科學預見了戰爭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勝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對鼓舞全國人民必勝信心產生了重大影響。歷史是一本教科書,為我們提供了洞徹“所由出知何往”的政治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強調要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重溫抗戰歷史,領會領袖重提持久戰深意,既是對抗戰勝利的最好紀念,更是新時代面對復雜斗爭局面保持清醒的客觀需要。
持久戰的理論特質:以弱勝強的戰略思維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深刻闡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和特點,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這是毛澤東分析抗戰形勢解決中國抗戰問題的基礎。日本法西斯要徹底滅亡中國使之成為它的獨占殖民地,中華民族已沒有任何退路,唯有奮起抗戰才能贏得民族生存和國家獨立。中日雙方敵強我弱的特點,決定了中國只有采取持久戰戰略,通過長期戰爭不斷消耗和削弱日本,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才能取得最后勝利。毛澤東《論持久戰》抗戰雄文,有力駁斥了因戰而起的“亡國論”和“速戰論”對全民抗戰意志的干擾,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必經的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為抗戰勾畫出科學“路線圖”,對戰爭前景做出判斷給出結論:中國不會亡國,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但中國也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持久戰理論是毛澤東關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土地革命戰爭經驗,以及全國抗戰前形勢矛盾運動規律的總結,充分體現了抗日戰爭以弱勝強戰略思維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根本性問題的理論特點。
持久戰的實踐精神:解決重大現實問題
《論持久戰》的撰寫是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理論自覺的產物。此前,毛澤東身體力行在延安組織了抗日戰爭研究會,專門研討抗戰重大戰略問題;組織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小組,系統研究西方軍事理論;毛澤東個人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和研究成果,厚植問題研究理論根基。這些實踐活動,終使一部《論持久戰》凝成國共兩黨抗日戰略共識,正面戰場的“持久消耗”戰略,與敵后戰場“持久制勝”戰略遙相呼應,不斷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直至抗戰勝利。
持久戰理論指導下的抗日游擊戰,使敵后戰場戰略與戰術高度統一,因此被賦予全新內涵。游擊戰作為輔助手段突破了從屬正規戰的局限,上升到戰略層面,進而實現理論認識的重大突破。游擊戰重要地位的確立,為抗日持久戰提供了廣闊前景。毛澤東為此強調,抗日戰爭面對的是強大敵人,以弱勝強是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絕對不能按照有利于強敵的戰略戰術規則行事,必須“避免一切被動的呆板的戰法”,把“戰爭從壕溝里解放”出來,要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創造性地處理一切戰略戰術問題。不追求“正規戰爭那樣迅速的成效和顯赫的名聲”,力求“集小勝為大勝”,將無數不起眼的勝利積累成大的戰略勝利。持久戰的實踐精神,注重問題導向,著眼最現實的戰場關切,體現了戰略思維對重點問題、關鍵問題和復雜問題的特別關注。
持久戰的史鑒魅力: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這種深刻的理論見解,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抗日民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積極投身偉大的抗日洪流中,創造出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等豐富多彩的“草根戰法”,演繹出“村自為戰、人自為戰、無處不戰、無時不戰”的全民抗戰場景。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麻雀滿天飛”,“向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發展”,使敵后戰場異彩紛呈景象壯觀:配合內線作戰轉變為敵后戰場的外線獨立自主作戰;小規模作戰轉變為大規模遍及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的敵后戰場作戰;短期游動式作戰轉變為貫穿抗日戰爭始終的長期作戰;“流寇”式作戰轉變為以抗日根據地為依托的政治、經濟、軍事相結合的綜合性作戰;大規模經典戰役和反“掃蕩”作戰緊密結合。
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戰爭和戰法,扭轉了因國民黨軍作戰失利而造成的戰場頹勢,造成了日本侵略軍顧此失彼的困境,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演繹了人類戰爭史上“空前偉大的一幕”。中國億萬民眾的抗戰活力,充分體現了持久戰略思維的能動特性。
新時代的歷史回響:持久奮斗實現民族復興
穿越75年歷史時空,習近平總書記重提持久戰,體現了黨的創新理論與抗戰理論的一脈相承。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種國情判斷,從持久戰的視角思考,提醒我們要始終堅持以弱勝強的戰略思維,排除速勝心理。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擘畫的中華民族復興藍圖,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接續奮斗,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是一場持久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著眼中華民族復興的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戰略目標,需要我們持久保持謀劃能力和戰略定力。
中國正面臨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針對當前復雜疫情,黨中央強調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賴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針對當前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強調,以持久戰視角加以認識,要求“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