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18 18:12:09
新華社鄭州9月18日電 題:“雙輪驅動”鑄成制造業排頭兵——中信重工高質量轉型升級觀察
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的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堅持傳統動能和新動能“雙輪驅動”,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礦山機械制造的領先地位,還在工業CT、特種機器人等高新技術領域嶄露頭角,成為裝備制造業的排頭兵。
“國之重器”筑牢行業新優勢
“這是新中國制造的第一臺雙筒提升機,由原洛陽礦山機器廠一金工車間主任焦裕祿帶領工友們成功研制。”中信重工黨委宣傳部部長任宏軍指著老照片上的機器,將記者的思緒帶到1958年4月30日。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這個有著光榮歷史的企業成績斐然。“那第一臺提升機直徑是2.5米,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8米。”中信重工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副主任王新昌說,中信重工構建了以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組為核心的制造工藝體系,形成了國內領先、全球稀缺的高端重型機械加工制造能力。
對于企業的飛速發展,1986年進廠、身處中信重工首個建成的現代化車間——重型裝備廠數控一車間的鏜銑床大班長劉新安,有切身的體會。“設備智能化不斷提高,體力勞動大大減少。”劉新安說,“公司生產的5米以上大型礦用磨機占據國內80%的市場,并兩次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60多年篳路藍縷,中信重工也曾因體制不活、需求不振數次面臨危機。面對挑戰,中信重工決定通過深化改革解決難題,同時堅持傳統動能和新動能“雙輪驅動”,聚焦高端市場,終于煥發新機。
王新昌介紹,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礦山重型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中信重工致力于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在特種機器人、智能裝備、工業CT、儲變電、超級電容和脈沖電源等領域加速布局。
為首艘國產航母艦載機起降和回收系統研制重要配套產品、連續11次為神舟系列飛船提供逃逸艙系統鍛件、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制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為汕頭海灣隧道項目研制特大直徑15.03米泥水平衡盾構機……屢屢建功國家重大項目的中信重工,彰顯國之重器的初心本色。
創新“孵化器”拉動轉型新引擎
位于中信重工技術研發大樓24層的創新研究院入口處,海工裝備、掘進裝備、機器人、智能化等研發團隊的集體照十分顯眼。
2018年成立液壓打樁錘項目及嵌巖樁鉆機項目團隊以來,39歲的團隊負責人、中信重工海工裝備總工王琳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辦公電腦旁的英文版巖石和礦物百科知識口袋書,供他不時翻閱。“要做好這個項目,得熟悉海底巖石成分等基礎知識。”王琳說,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不占用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更高,但技術壁壘、施工難度也更高,部分核心裝備如大型液壓打樁錘、嵌巖樁鉆機長期依賴進口。
“核心裝備必須得造自己的。”王琳認為,破解該領域高端大型鑄鍛件“卡脖子”難題,是使命,也是責任。“目前,液壓打樁錘的技術開發已經結束,正在做樣機。”
據了解,為推進跨專業、跨部門、跨系統創新,促進重大新產品、重點新業務和前沿新技術的產業化,中信重工于2017年成立創新研究院。
王新昌介紹,以懸臂式硬巖掘進機、城市地下空間豎井掘進機、液壓打樁錘、嵌巖樁鉆機為代表的中信重工新“四大機”產業化正穩步推進,助力高質量發展。
核心“硬科技”助力服務型制造
“我們確立了‘核心制造+綜合服務’的新型商業模式,從單純‘賣產品’向‘綜合服務商’轉變,實現了由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的轉型。”中信重工總經理張志勇說,這是一個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企業必然要走的路。
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需立足核心技術。王新昌介紹,以礦山機械為例,中信重工已從僅生產單機機械設備,到生產機電液成套設備,再到整個生產線的成套核心主機裝備以及整個工程的EP或EPC總包。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信重工在1個月內相繼研制出國內首個可自由回轉的防疫噴霧消毒機器人和室內防疫消毒機器人等2款特種機器人,彰顯科技抗疫力量。
“面對疫情考驗,我們危中尋機,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現金流等核心指標實現逆勢增長。其中,實現營業收入26.87億元,同比增長10.4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9億元,同比增長77.48%……充分彰顯出發展韌性和發展潛力。”張志勇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