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2020-09-19 16:08:09
奔涌東流的黃河水(央廣網記者 任磊萍 攝)
央廣網洛陽9月18日消息(記者任磊萍 彭華)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究竟有多少泥沙?
黃河源自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經黃土高原蜿蜒而下,裹挾著巨量泥沙奔涌東流。據統(tǒng)計,每年黃河會從黃土高原帶走16億噸的黃沙,其中有4億噸泥沙不流入大海,而是沉積在下游河道,久而久之,形成聞名于世的地上懸河。20年多前,在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的小浪底村,一道大壩將奔騰的黃河水從容攔下。多年來,水利工作者在這里不斷探索黃河泥沙的治理之路。他們創(chuàng)新地提出 “一高一低”的思路,利用黃河干支流水庫群實施聯(lián)合調度,調水調沙,重新協(xié)調黃河的水沙關系。記者從黃河水利委員會防御局獲悉,今年汛期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近3年排沙出庫已達13億噸,如果將出庫泥沙堆成高1米、寬1米的沙堤,可繞地球赤道22圈。
黃河下游花園口(央廣網記者 任磊萍 攝)
小浪底水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開發(fā)里程碑式的特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不僅控制著黃河92%的流域面積和91%的徑流量,還控制著近100%的泥沙,因而,調節(jié)水、沙關系成為小浪底工程的“重頭戲”。
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良,長期從事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研究。他說,“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一直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2002年7月4日到7月15日黃河進行了首次調水調沙試驗,這次被稱之為人類最偉大的河流泥沙治理試驗,實現(xiàn)了幾代黃河人的夢想,是傳統(tǒng)治黃向現(xiàn)代治黃轉變的里程碑。隨后的十幾年,泥沙治理由試驗到生產運用,黃河水沙治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與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樞紐發(fā)揮的作用密不可分。”
小浪底模型(央廣網記者 任磊萍 攝)
據了解,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完善水沙調控機制方面積極探索,利用黃河干支流水庫群實施聯(lián)合調度,利用黃河上游龍羊峽、劉家峽等水庫攔洪削峰,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盡力多攔蓄洪水,維持水庫高水位運行,發(fā)揮“龍頭”水庫跨時空調節(jié)作用;中游小浪底水庫承上啟下,降低水位運行,留出足夠防洪庫容,確保防洪安全,減少洪水漫灘概率,兼顧水庫河道沖淤,塑造穩(wěn)定的中水河槽。
張金良說,研究發(fā)現(xiàn),黃河泥沙有一定的吸附和循環(huán)作用,只有數量極少的粗沙對黃河下游有害,小浪底工程設計的初衷就是“攔粗排細”,面對源源不斷的入庫泥沙,采用先進的工程設計方案和優(yōu)化的水庫運用方式,使相當一部分攔沙庫容重復利用。同時,利用水庫的調節(jié)庫容,人為沖刷河道,減少下游河道淤積。
小浪底庫區(qū)鳥瞰(董保華 攝)
據統(tǒng)計,通過這一調度實踐,2018年、2019年汛期,小浪底水庫庫水位分別降低至212米、210米左右,在低水位條件下排沙出庫超過10億噸。2020年汛期,小浪底水庫庫水位最低降至205米,排沙量超過3.3億噸。
據專家介紹,小浪底水庫是目前黃河中下游唯一能進行水沙綜合調節(jié)運用的水利樞紐,其庫容彌足珍貴,直接影響黃河下游防洪、生態(tài)和供水安全。按照原設計,到2020年,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的設計攔沙庫容就將全部淤滿。建成運用20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通過科學精細的水沙調度,實施調水調沙和水沙年際調節(jié),有效防范了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過快、過早淤滿。目前,小浪底水庫泥沙淤積量僅為31.46億立方米,占設計攔沙庫容的42%,大大延長了小浪底水庫的使用壽命。根據測算,小浪底水庫節(jié)省出44億立方米庫容,相當于修建了44座大型水庫。這部分珍貴的攔沙庫容,為黃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也為減少下游灘區(qū)淹沒爭取了主動,更為進一步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贏得了時間。
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央廣網發(fā) 黃委資料圖)
黃委防御局局長魏向陽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當年洪水過程對小浪底水庫進行‘洗庫’,將部分庫內淤沙排到下游河道,輸沙入海。河道內剩余部分,可待來年汛前,再利用騰庫迎洪的大流量下泄過程,沖沙入海,從而實現(xiàn)黃河中下游泥沙的接續(xù)輸送、年際調節(jié)。”
小浪底水利樞紐(央廣網發(fā) 黃委資料圖)
張金良說自己除了擔任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外,還肩負起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的職務。這位已有35個年頭的治黃科技工作者,是黃河之治的參與者、建設者、見證者,也能深切體會到科學技術在治理黃河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他說,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zhàn)略,為黃河流域發(fā)展按下“快進鍵”。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實現(xiàn),要用科技創(chuàng)新來支撐。這是水利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也是黃河人的奮斗目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