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21 15:23:09
新華社石家莊9月21日電 題:水潤醋柳溝
新華社記者王民
“霓虹閃爍,徘徊無數,熄滅了煙,我眺望遠處??纱謇餂]有他們說的小芳,只有我那可愛的大爺大娘?!?
……
頭頂微禿的“85后”第一書記郭璇抱著吉他,倚靠在扶貧工作隊的土院墻上,自彈自唱自創的鄉村民謠。
67歲的村黨支部書記趙中林牽著驢,行走在起伏的山路上,車上大鐵桶、塑料桶裝滿了水。
初秋的清晨,悠揚的吉他聲、嗒嗒的驢蹄聲打破了一個偏遠山村的寧靜。
這就是醋柳溝,位于河北蔚縣最北部,海拔1400米,出縣城向北走50公里大路、7公里山路,90分鐘才能到達這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地方。
醋柳也叫沙棘,是一種能在沙漠里生長的植物。這個村取名醋柳溝,可見有多么干旱缺水。十層梯田上種滿的杏樹、小米,山溝谷底里的玉米,所有作物只能靠天收。
兩年以前,醋柳溝的飲水條件更加惡劣:村民自建的水窖,水源來自山根的滲水,到了枯水季節,人要鉆到水窖里的角落,貼著山根石頭縫,一瓢一瓢地淘水。全村160多口人、25頭驢和家禽的飲水全靠這石頭縫里的“恩賜”,趙中林辛辛苦苦一天要拉3次水。
2017年3月,郭璇一行3人背著行囊、踩著黃土,從河北省胸科醫院來到醋柳溝村扶貧。這個村多少年沒啥變化,到底怎么弄?走訪了兩個月,工作隊最想干的事是打井。但村民們都勸:“干脆別打,不可能出水,省得浪費錢?!?
2018年8月打井時,50米不出水,150米不出水,200米還不出水……正當所有人瀕臨絕望時,290米,突然井里出水了!那一刻,鄉親們流下了熱淚。
源源不斷的井水讓水窖天天充盈,村民再也不用鉆到水窖里淘水了,接通電源,開啟水泵,水龍頭嘩嘩地出水。雖然人畜飲水問題解決了,但醋柳溝靠天收的命運仍未根本改變。
由于出村道路坑洼不平,采杏下山只能肩扛、手搬、毛驢馱,效率極低,再加上杏的保鮮期短,1100多畝木瓜杏,每年有大半鮮果爛在地里、壞在路上。
2017年7月,扶貧工作隊發動媒體搞消費扶貧,將4萬斤鮮杏運到石家莊,賣了27萬元。除去包裝、人工、運費和村民返利,村里用剩下的15萬元修了條9.3公里的“杏福路”。鮮杏順利出村使76戶人家戶均增收1000元。去年和今年,倒春寒幾乎使1100畝杏連續兩年絕收,好在提前上了農業保險,每畝能得到400元補償,農民算是保住了本。
人不能死守著山杏聽天由命。扶貧工作隊發現,醋柳溝偏遠,海拔又高,形成了天然的防疫屏障,適合禽類養殖。2019年,扶貧工作隊聯系北京農科院,連續三年分批贈送1.1萬只北京油雞雞苗,分發給40戶養殖,1年出欄,單只純利潤可達四五十元。
2018年11月,扶貧工作隊招商引資,僅用66天就建成5間木屋民宿。別致的民宿與上百年的老窯洞形成強烈對比,一年四季周圍景色各異,每到節假日,來自北京、上海、青島等地的游客在這里欣賞梯田、感受農村、放松心情。
如今,醋柳溝的年輕人大多進城務工,村里留下的多是50歲以上老人。經過4年脫貧攻堅,這個村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的48%降為0,年人均收入達8000元。郭璇在那首名為《村兒》的歌詞里寫道:“醋柳溝沒有枯萎,可愛的大爺大娘笑起來像花兒一樣美麗。”
天色漸暗,秋涼陣陣。落日余暉下,76歲的老石匠趙本禮用骨節粗大的手搬石頭,修補沖壞的水泥路基;67歲的建檔立卡戶趙本奎在罩坡山下搬磚修公園;正在進行的飲水提升工程,入戶水管沿著道路和山勢鋪設,不久村民就可在家門口取水……
堅守在醋柳溝的村民老當益壯,鉚足干勁,正奔跑在小康路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