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22 14:23:09
新華社廈門9月22日電 題: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廈門生態建設觀察
新華社記者顏之宏、閆紅心
國家生態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一系列榮譽,是廈門經濟特區設立40年來打造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的豐碩成果。
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堅持規劃引領、強化創新驅動等方式,一座生態優美、多姿多彩的海灣型城市正在我國東南沿海熠熠生輝,吸引全球客商和游客。
一池湖水換新顏
九月的廈門,秋意微濃,筼筜湖畔榕樹繁茂,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樹冠下穿行,或是飯后閑逛,或是小聚閑聊。
漫步間,一只白鷺從湖中的木樁上騰空而起躍入水中,還沒等游客拿出手機拍照,白鷺叼著一條小魚,迅速離開大眾的視野。
很難想象,這個坐落于廈門市中心的筼筜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雜草叢生、垃圾遍布、污水亂排,湖水又黑又臭。
對于筼筜湖的綜合治理,可以追溯到1984年。時任廈門市領導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對筼筜湖生態治理和綜合治理提出了具體要求。
筼筜湖保護中心主任魏道軍說,目前廈門已開展了五期綜合整治,從“湖水基本不臭”,到“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再到“晴天污水不入湖”。30多年來,廈門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加強對筼筜湖整治的組織領導。
筼筜湖綜合整治工程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但廈門市對生態環境建設永不止步。
2018年3月,廈門市實行雙總河長制,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市級總河長,強化了“治水”工作的黨政同責。同年9月,廈門市將筼筜湖提升為市級湖泊,由分管副市長任湖長,逐步形成黨政齊抓、部門協同、市區共管的保護機制。
為引導市民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廈門今年4月啟動“市民湖長”海選,進一步推動筼筜湖水環境治理。“筼筜湖治理正在進入新階段,我們將挖掘筼筜湖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強。”魏道軍說。
從“不宜人居”到“城市客廳”的蛻變
“上班前跑個步,神清氣爽。”在五緣灣濕地公園內,記者見到了前來跑步鍛煉的廈門市民林先生,“我家就在邊上的小區里,基本上天天過來跑步,這里路好景色棒。”
五緣灣位于廈門島東北角,從朝陽初升到暮靄沉沉,這里矯健而行的人流從未間斷,近年來被譽為“城市客廳”,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五緣灣濕地公園,是廈門最大的濕地生態公園之一,被稱為廈門的“城市綠肺”。其中,濕地公園核心保護區是鳥類保護區,栗喉蜂虎、白鷺、鸕鶿等鳥類在此繁衍生息。
然而16年前,五緣灣卻因垃圾遍地被當地居民吐槽“不宜人居”。“當時五緣灣內分布著大片灘涂、雜亂的魚塘和垃圾集聚地,由于人為筑堤養殖,灘涂淤積嚴重,加上地處廈門島東北角的風口處,人煙稀少。”廈門市湖里區市政園林局局長周澤勇說,為了讓五緣灣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廈門市采取跨海架橋的片區治理提升方案,將環島路跨海架橋,外灣清淤造地,內灣退塘還海,打開海堤,引水入灣。
經過持續多年的清淤造地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目前五緣灣片區海域面積達242公頃,片區內建成100公頃城市綠地公園和89公頃濕地公園。廈門市還在這里修建了8公里長的環灣優質生活岸線。原先的“不宜居之地”,如今成了廈門市民和游客的“城市新客廳”。
頂層設計與全民共治“兩翼齊飛”
2014年,廈門在市一級成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工作小組,成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11個專項改革小組之一;2015年,廈門又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自此,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步入快車道。
目標明確,立法先行。廈門市近年來先后出臺《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30余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的法規規章。
同時,廈門還依托社區書院,引導市民形成“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全民共治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廈門市現已建成398個社區書院,以培育生態文明理念為主題,開設專家講堂、興趣小組,向普通市民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志愿者活動,傳播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社區治理全過程。
多年來,廈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標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持續打造“在花園里盛開的城市”。城市開發建設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廈門市不惜將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橋改為隧道,成本大幅增加;為保護白鷺專門保留大嶼島。
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張志紅說,廈門市近六成的陸域面積被劃入生態控制線,生態保護地方立法開創先河,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前列,生態文明指數在中國工程院發布報告中位列全國第一。
【編輯:田博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