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22 17:07:09
新華社重慶9月22日電 題:咋從分分錢中攢“大錢”——重慶一位“70后”新農人的“種糧經濟學”
新華社記者李松
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一塊塊獎牌掛滿了蔣麗英辦公室的一面墻。“如果我不種糧食,哪能得這么多榮譽。”蔣麗英說。
在秋分前,蔣麗英種的稻谷大部分已歸倉,還有少數攤曬在自家曬壩上。在曬壩一旁,搬出兩條板凳,這位1977年出生的新農人,講起了這些年的創業歷程。
前10年在城里,搞美容美發、做糕點;后10年在農村,先種花生、核桃,后栽水稻,這是蔣麗英過去20年的創業簡史。
蔣麗英家住重慶梁平區碧山鎮,自小家境一般的她知道,靠農業求生活不容易。“你問我明知會吃苦,為啥還要回農村?原因也挺簡單,首先是城里事業遇到了瓶頸,想發展也很難;其次我始終覺得搞農業也有前途,這是片‘藍海’,越早回來可能越主動。”
不少人眼里,在重慶這樣的丘陵山地種稻谷,是眾多農業項目中最不劃算的一種。
“但種稻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是價格相對穩定,不用擔心收益大起大落;二是良種、良法比較成熟,抵抗災害的能力更強。”蔣麗英說,“用我們本地話講,種稻掙的是分分錢,但分分錢攢多了,不也是‘大錢’嗎?”
咋從分分錢中攢“大錢”?蔣麗英有自己的“種糧經濟學”:
一講規模效益。目前,蔣麗英自己的核心基地有2000畝。“靠著規模去議價,能降低種子、化肥等成本。以我們大量使用的水稻良種‘隆兩優1212’為例,這一品種市場零售價60元/斤,我們的團購價是50元/斤。單是這一項,每畝地能節省近40元。”蔣麗英說,統一品牌、規模銷售,也能讓每斤糧銷售價高出四五分錢。別小瞧這些分分錢,每畝地200多元的純利潤,就是這樣“摳”出來的。
二靠技術創新。從水稻育秧、機插秧、人工噴灑藥劑,到無人機播種、灑藥……蔣麗英手里的“農具”不斷更新升級。
當初,當蔣麗英把無人機背藥箱,飛上天灑農藥的小視頻發到朋友圈時,在當地還引起不小的反響。許多老農民說,喲,田還能這樣種?
蔣麗英說,人工背藥箱防治病蟲害,一人一天最多30畝,一臺無人機一天作業300多畝,這就是差距。“管用、高效就是硬道理,是好東西誰不愿意用呢?”
三要學會和農民共贏發展。除了直接流轉土地種糧,蔣麗英還組建了勞務隊,幫農民代耕代種。“這可是我種糧新的增長點,短短兩三年時間,水稻社會化服務面積就增加到近兩萬畝。”蔣麗英說,為啥這塊業務增長迅猛,就是因為切中了農民種糧的“痛點”。
“你問農民為啥愿意把土地交給咱來種?就兩個字:共贏!”蔣麗英說,水稻“耕、插、防、收”全過程,我們全部能包完。通過提供種稻社會化服務,勞務隊占領了規模種糧的市場,農民也能從繁重體力活中“解脫”出來,雙方各有所得,這塊市場就越來越廣闊。
“前面講的3條都是這幾年的經驗之談。但其實要種好糧,最基本的經驗,還是吃苦耐勞。”蔣麗英一邊和記者聊,一邊目光已轉向準備下地犁田的父親。
“我爸將近70歲的人了,還是閑不住。稻谷剛收完,他就想著犁田夯田坎,準備蓄冬水田了。喊他歇一下,也是不聽的。”蔣麗英說,父母這一輩對土地有感情,也給自己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蔣麗英也是閑不住的人。“等把今年稻谷交庫賣完,我也準備出門去考察農業物聯網技術。以后把這項技術引回來,人坐在家里也能看清楚每塊田的情況,植保、病蟲害防治就更方便高效了。”蔣麗英說,這些年國家種糧支持政策越來越給力,種植技術也不斷推陳出新,她對堅守糧田、種出好稻越來越有信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