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24 18:52:09
新華社鄭州9月24日電(記者牛少杰 何娟)在很多人的記憶里,地處黃河邊的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總與水患、鹽堿、風沙有關。然而,記者9月23日在蘭考調研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治理,這些災害早已絕跡。在蘭考縣堌陽鎮(zhèn)徐場村,記者還見證了生態(tài)治理與民族樂器的“邂逅”。
走進徐場村,一把磚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橫臥在廣場上,村里主干道兩側的住戶大門上幾乎都掛著售賣古箏、古琴的旗幌,村子里還分布著宮、商、角、徵、羽五個小游園,沿街的宅院里不時傳出切割、打磨木材的聲音。
“徐場村共有105戶600多口人,其中有80多戶從事古琴、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生產、加工和銷售,從琴碼、琴弦、整琴到琴桌、琴凳和箱包,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yè)鏈。”徐場村是范場村的自然村,范場村黨支部書記徐順海介紹,2019年徐場村銷售樂器十多萬把,產值超過一億元,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民族樂器村”。
徐場村為什么能和民族樂器生產“結緣”?這還要從蘭考的地理環(huán)境說起。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曾經是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患的老災區(qū)。據蘭考縣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間,蘭考被風沙掩埋的村莊就有63個。20世紀60年代初,為防風治沙,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里帶領群眾種下泡桐苗,現(xiàn)在的蘭考遍布泡桐林。
“泡桐是做古箏、古琴音板的好材料,我們是就地取材。”徐順海拿手指向村口的泡桐林說,這都是焦書記留下的“遺產”,寄托著蘭考人與惡劣環(huán)境抗爭的昂揚斗志,后來拿來做樂器材料并形成產業(yè),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徐順海介紹,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蘭考木匠用泡桐做成燒火用的風箱和電線閘刀盒帶到城市去賣,碰巧一位民族樂器廠的專家發(fā)現(xiàn)拉動風箱時,“呱嗒呱嗒”的聲音清脆悅耳。他們嘗試將風箱拆下來做成音板,音色竟悠揚輕柔,從此泡桐在民族樂器加工行業(yè)出了名,徐場村的村民也紛紛開始學做樂器、開樂坊。
以此為開端,蘭考縣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民族樂器行業(yè),縣里也建起了民族樂器產業(yè)園。據了解,全縣已有民族樂器企業(yè)二百多家,產品暢銷海內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