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28 20:33:09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題:在“大循環”“雙循環”中穩外貿穩外資——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王雨蕭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疊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貿易和跨境直接投資遭遇“寒流”。面臨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新華社記者采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
外貿表現好于預期,但不可高枕無憂
“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可能縮水13%至32%。您長期跟蹤研究國際貿易,怎么看待這樣的衰退?”記者問。
“應該認清,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十分嚴峻。”他說,但我國當前的外貿發展比預想中表現得要好一些,四季度仍有望延續向好勢頭。
這股韌勁從何而來?顧學明分析,首先,我國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并率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復工復產,眾多外貿企業“能干活”“有活干”,為外貿回穩向好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支持全球抗疫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次,他認為,我國產業持續轉型升級為外貿發展提供了一定支撐。從海關數據看,今年1至8月,我國集成電路、家電、手機和電腦出口增速分別達到14.7%、14.1%、8.9%和8.4%。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相對疲軟的情況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表現可圈可點,彌補了部分“缺口”。
他還提到,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外貿增長的突出亮點,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逆勢增長,增幅均明顯高于外貿整體增速。
海關數據顯示,6月份以來,我國實現進口、出口雙雙正增長;出口自4月份以來,連續5個月正增長。
“對外貿形勢持樂觀態度,并不意味著我國外貿可以高枕無憂。”顧學明說,面對外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企業更加需要雪中送炭。
他建議,加強海關、稅務、外匯管理、銀行和保險等部門協調,在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出口信保等方面更好地服務企業;引導外貿企業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綜合運用交涉、磋商、談判、法律抗辯和業界合作等方法,有效維護我國企業合法權益。
全球投資嚴重乏力,中國吸引外資仍具優勢
與全球貿易所面臨的困境類似,全球跨境直接投資今年同樣遭遇重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近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資規模可能減少40%。
“雖然當前引資無論是擴增量還是穩存量都面臨著一定壓力,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中國利用外資的優勢依然存在,并且沒有減弱。”顧學明說。
在他看來,我國擁有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可以完成研發、設計、生產、商業化的全部流程,完整產業鏈優勢較為明顯。
與此同時,他認為,我國吸引外資的新比較優勢正在形成。“勞動力紅利”逐步向“工程師紅利”轉化,供應鏈效率不斷增強,營商環境也不斷提升;另外,我國還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商務部數據顯示,1至8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6197.8億元,同比增長2.6%;8月當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841.3億元,同比增長18.7%。
部分外國商會近期發布報告,也對中國繼續投下“信任票”。9月9日,上海美國商會發布報告稱,78.6%的受訪企業表示不會轉移在華投資,較去年提升5.1個百分點;9月10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報告稱,歐盟企業在華投資情況總體穩定,只有11%的受訪企業考慮外遷或改變投資計劃,接近10年來最低水平。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暢通“大循環”“雙循環”
當前,我國正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顧學明認為,要在“大循環”“雙循環”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助推穩外貿穩外資。
應該看到,疫情之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上升勢頭在一些經濟體有增無減,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
“雖然當前全球化面臨曲折挑戰,但是從長期看,全球化仍然是大勢所趨。”他說,越是形勢嚴峻復雜,越要站穩腳跟,辦好自己的事。
在他看來,我國具有穩住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勢條件,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升中國對全球產業鏈的吸引力,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要更加注重推進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鼓勵東部沿海的中外資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推動企業留得住、能共贏。”他說。
顧學明認為,在新發展格局下,要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供應鏈布局,積極統籌利用自身優勢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優勢與市場空間,推進供應鏈的延展和升級,塑造高起點介入、高端環節延伸的國際分工新格局。(參與采寫:劉文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